智库观察:关于城市软文明,智库大咖有话说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2018-12-12 15:25:53

智观天下

近日,由国内知名民间智库——零点有数主办的“2018年中国城市软文明发展研讨会”在京举行。城市软文明包括哪些核心要素,城市软文明如何评价、有哪些指标,中国的各大城市在建设软文明过程中还需要做些什么?围绕这些问题,来自国内智库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建议,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听听他们怎么说。

1

城市软文明的评价指标(图片由零点有数提供)

素养城市

素养城市是评价城市软文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维度。研究者可以通过与市民素质相关的健康生活习惯、工作生活平衡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文明家风家教、市民文明行为、科学文化素养等指标,以及与城市温度感相关的市民对待邻居、陌生人、外来社会人口的态度、城市公益慈善发展情况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教授陈昳茹指出,在探讨城市文明发展时,对于市民个人层面的满意度和幸福感的研究是重要的视角。城市软文明的发展也依赖于政府,因此政府对于城市的制度设计、重大事件的动员能力等角度都可以作为考察城市软文明发展的重要指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钟新提出,在构建素养城市时,应当充分考虑市民个体对于城市的贡献,不断加强市民对于建设城市文明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2

钟新教授(会议组委会供图)

人文城市与活力城市

人文城市是评价城市软文明的又一个重要维度。研究者可以通过与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相关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世界遗产数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三馆数量、文化活动供给数量等指标,以及与市民体验和意识相关的历史自豪感、文化传承意识、文化活动参与的频率和感受、城市的安全感和便利感等指标对中国的城市进行综合评价。

在活力城市研究方面,可以通过与城市时尚活力相关的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时尚活动机会及市民参与频率等指标,以及与城市双创能力相关的新经济、新文创发展水平、城市研发投入和创新成果、市民对创新创业的态度等指标进行评价。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院长杨越明认为,城市软文明建设需要温度,也需要热度。温度即是城市发展的厚重感、氛围感,而城市的热度体现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前者包括城市在特殊的节、事活动上是否发挥出了热度,后者则关注城市商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集聚性。她指出,城市软文明建设应当关注三个“能力”,即软文明的供给能力、政府的制度建设能力和市民的文明感知能力。当前中国城市在软文明的供给能力上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而在政府的制度建设能力和市民的文明感知能力仍有提高空间。另外,城市软文明发展需要为不同的社群提供同样的关照,当前城市的建设对于亲子活动空间、社区居民休憩空间的供给数量还远远不足,只能通过市场化的购买行为解决相关需求。

3

杨越明(会议组委会供图)

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评价城市软文明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者可以方面通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空气质量达标天数、I-III级水体比例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市民对空气、水质、绿化、城市卫生、公元体验等的满意度评价了市民生态体验。

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园林科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姚士才认为,生态城市是城市软文明的前瞻性指标。城市规划应当进行四、五十年的长远规划,要综合考虑城市本身和开发后的承载能力,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来测量城市的包容度。同时,城市建设应当尊重原有的“乡土之物”,不要“求大求洋”。他特别强调,生态城市的方方面面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不文明的个案微不足道,但当无数个个案集中爆发时,城市文明发展的大动脉就会堵塞,并影响城市的正常运转。

国际城市

在考量城市软文明建设水平方面,国际城市的评价维度越来越受到智库学者的重视。研究者可以通过城市与外界的沟通程度、相关的交通和物流连同水平、国际友城数量、利用外资金额、会展举办数量等指标,以及与城市对外界吸引程度相关的城市在外籍人当中的知晓度和美誉度、Google搜索指数、接待游客数量、引才引智指数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钟新认为,城市品牌的传播让中国形象不再模糊。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重点是“少即是多”,抓住城市最有代表性的传播点,比面面俱到的传播更有吸引力和记忆点;城市对负面消息的回应是打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方面,应当建立政府与市民的长效沟通机制。在构建国际城市时,不仅要关注外籍高端人才对于城市的评价,同样要关注城市对于青年群体尤其外籍留学生的吸引力。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城市应当表达“中国欢迎全世界”的态度。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涉外拓展部主任孙镜认为,城市的包容应当设身处地的从细节出发,而不仅是口头上的“中国欢迎你”。她指出,提升城市国际形象的切入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语言的友好度,包括窗口部门有多少服务人员能用外语进行交流、多少餐馆提供双语菜单等;二是国外社交媒体中城市的曝光度,这能体现国外市民对于中国城市形象的感知和接纳;三是交通工具的友好度,包括外籍人是否可以像中国人一样便利地购票、车站是否有明确的外文标识等;四是文化的多元性,包括城市内可以体验的外国餐饮种类、可以购买到的多语种书籍等;五是人口的多元性,即城市的外籍人口结构。

4

孙镜(会议组委会供图)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智观天下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