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三夏”新事多,种地用上物联网
——三探农业高质量发展①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2019-07-25 14:38:54

麻辣财经

开栏的话:从8亿人“吃不饱”到近14亿人“吃不完”,透过饭碗,折射出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质的跨越——农业正大步迈向高质量。

又是一个好消息,夏粮再获丰收!今年产量2835亿斤,较上年增加58.6亿斤,增长2.1%,和历史最高产的2017年持平。

“三夏”大忙时节,麻辣财经记者兵分几路记者深入粮食主产区,到地头,访农户,近距离观察农业生产方式、产业链条、基础设施等方面发生的新变化,探寻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田间脉动。

请看第一篇:生产方式之变。

高科技:开车进田,手机种地,指间就能“耕耘”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记者刚进“全国产粮百强县”安徽省怀远县就遇上了一件新鲜事:乡下的路上堵起车来——一会儿五六辆联合收割机成行而过,一会儿满载秸秆的运输车拦在前头。正愣神儿,一辆小汽车从后面驶来,径直停到车前。

盛世兴农合作社理事长尚跃开着小汽车来种田?尚跃解释,这是为了调动和配合农机。“这几天大忙,农机全撒在外面,遇上紧急事得开上车第一时间赶去解决。”

“开车进田,靠手机种地,这搁以前想也不敢想,梦也梦不到。”尚跃打开话匣子,“我10多岁就跟土地打交道,那时候套牲口一天犁个三四亩地就不错了。遇到麦收头疼得不得了,全家老少全上阵,10多亩地还要忙上十来天。儿子学校还专门放假让回来拾麦穗哩!”

如今的农业不再是拿着锄头种地,物联网、自动化等新技术扎根田间,“耕耘”转移到了手机上。拾麦穗的“儿子”尚林庆长大了,成了合作社的农机手。“动动手指就有农机下田,就跟城里人手机约车一样。”尚林庆说,今年他作业面积有五六万亩,不少人都是通过微信下的单子。

农机有了“大脑”。每年从南向北,随着麦穗成熟的节奏,怀远县总有一批“新麦客”驾驶收割机一路收一路走。“以前是车找地,现在是地找车。”尚林庆晃了晃手机说,哪台农机在哪,播种施肥了多少,地块面积产量等信息实时传来,一目了然。物联网实时调度,机手不再跑冤枉路了。他介绍,不少农机还安装上了传感器、激光仪、导航设备等,无人自动走直、平整土地等手机就能操作。“以后可能更智能,有望实现拐弯等精细作业。”

庄稼、土地会“说话”。在安徽省农垦集团龙亢农场,3000亩的试验田“武装到了牙齿”——摄像头106个、传感器55组,气象站2座,物联网设备21台套。苗情、病虫情、灾情预警等信息,扫下庄稼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完整生产档案;浇多少水、晒多久日光浴……物联网远程操控给土壤做体检,温度、湿度、盐分、电导率实时呈现。

优服务:“田保姆”,从种到收一站式全搞定

淝河乡泗湖村一处地头的树荫处,村民张友虎正忙里偷闲靠着电动三轮车打盹。“犁地、播种、打药、收割,‘一站式’全搞定,太省心了。”张友虎说,这次麦收,联合收割机两天不到就收完了,6万多斤小麦没沾地,合作社就给联系了买家,一个电话直接来车拉走了。

平安农机合作社的社员张杰,今年负责给泗湖村搞托管。他说,“现在村民对托管服务的需求很旺盛。外出务工的、老人在家种地的、土地规模较大的,都离不了我们,从种到收不用操心,连卖粮服务都给对接好。”

尚跃还有一个身份——周围1000多户村民的“田保姆”,托管着1.4万多亩土地。走进他的合作社后院,仿佛进入了一个工厂,存储1万吨的粮食仓库蓝顶黄墙,200吨的烘干设备高高耸立,1200平方米的机械库里各色农机齐全。

尚跃说,不同规模的农户在合作社既可以选择种管收一站式全托服务,也可以灵活选择代耕、代种、代烘、代储等单项作业。目前,合作社农机作业年收益能有1000万元,托管服务收益也达800万元。“相信明年托管收入就能超过农机。”他信心满满。

龙亢农场正尝试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今年麦收,农场选择新街村100亩地先行试点。“保底价600元一亩,利润按比例分红。”新街村第一书记曹法云说,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妇女孩子留守。全程服务让打工的安心,在家的省心,激发了土地潜力。

“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67元,增加产量100斤,为农民节本增收200元以上。”龙亢农场副场长杨俊生介绍,农场联合周边25家合作社,成立了龙亢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不愁钱、不怕天,技术服务到田边;只要经营我用心,适度规模稳挣钱。”目前,公司年社会化服务约6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2亿多元。

算细账:按穗种、按粒种、按品种种

在龙亢农场看到一个有趣场景:5台单穗脱粒机一字排开,十几个女工蹲坐一排忙活着呢!有人抖动簸箕清除杂物,也有人把麦穗放在板子上,挥舞着棒子敲打脱粒。之后统一再把麦粒麻利装进小纸袋,在纸袋上写明“编号+品种名称”,投进旁边的大袋子里……农场每年都要做的小麦育种筛选,从不同小麦材料中选出最好的单穗,脱粒后包起来,来年这一穗种子能种一行。

“以前种地算大账,现在种地算细账——在播种环节,按穗种、按粒种、按品种种成为新风尚。”平安农机合作社理事长霍兴甫说,在普通大田,以前玉米按斤播种,一亩地约莫播个六七斤,心里没个准数,还容易漏播。现在精量播种,一亩地就播4400粒,误差上下不会超过100粒,一下就把成本控制住了。

有人算起了田里的秸秆账。穿着迷彩服,河溜镇贡集村党支部书记孙为林在秸秆山下正忙着指挥叉车堆放秸秆。孙为林介绍,最好的秸秆卖给牛场作饲料,中等的卖给家具厂做板材,差点儿的卖给电场做燃料。“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把秸秆有效利用起来其实是找回农业的另一半。”

有人算起了种养一体的账。在尚跃的地里,记者第一次看到水稻旱直播,彻底颠覆了记者对水田的认识。原来,在麦收之后,水稻可以像种小麦一样机播到田里,种肥同播,然后直接放水就搞定了。这一操作,直接跳过了育秧、插秧等环节。更神奇的是,再过一个月,这片稻田就会变成鱼的乐园。“这种香粳稻,每斤价格卖到15元,是普通稻米的6倍。”

杨俊生认为,靠种地赚钱有窍门——种得再好,收得再多,如果优势不突出就很难获得好收益。“农民卖粮一个车就拉10多个品种,混着种、混着卖,自然卖不上价。”他说,“就好比把金子和沙子一起卖,多暴殄天物啊!如果单一品种收储、销售,高筋小麦做面包,弱筋小麦做饼干,中强筋小麦做面条、馒头,效益一下子就出来了。”

看趋势:小并大、大带小,“一块田”带动规模化

“一块田一马平川,大农机撒欢跑!”张杰曾到徐圩乡搞过收割,原来收割机的最小割台2.7米,地都下不去。现在“一块田”,六七米的割台成了新选择。“使用大机械收割小麦,零散地块费时间,伤机器,作业费每亩80元。并成大田后,地块平整,收割方便,作业费只需50元,效率明显提高,费用却大大减少。”

啥是“一块田”?“本质上是农民自发进行的土地整理。”徐圩乡党委书记蔡永解释,村民互换并块,形成户均10—30亩成方连片便于耕作的“一户一块田”。小地块间的田埂、垄沟整平,水渠和小路复垦,耕地增加了。殷尚村东邵组原来430多亩地变成了460多亩,整整多出来30多亩地。

蔡永说,“一块田”这是村民自发的创新探索。乡里整合美丽乡村、农林、水利、道路等涉农项目,优先支持“一块田”地区农业基础建设,全乡12.3万亩耕地正转为高产、高效、抗灾的优质农田。

现在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但是眼见着身边的伙计们年龄越来越大,尚跃心里还是有顾虑,农村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90后大多数离开了农村,就算是勉强留在农村的,也不愿意种地,这么多的地,这么好的地,以后交给谁来种呢?

“一块田”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大空间。蔡永说,“新农人”采用的生产方式、管理方法更科学,效益也在逐年升高。“一块田”大面积推广后,徐圩乡新型经营主体达157个,比改革前增加了三成以上,小农户跟着进入了规模经营。

“大带小,联农带农、惠农富农。”安徽农业大学教授江激宇表示,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分散,往往卖农产品时价格低廉,购买生产资料时,价格又比较贵,利益大量流失。“这里面需要发挥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这为未来谁在种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常钦 徐靖)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