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外,是横亘千古的滚滚长江;城内,是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从碧波荡漾的瘦西湖,到纵横交错的巷陌水系,再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休闲方式,“水”——对于扬州这座拥有2500多年的文化古城有着无法割舍的深厚情怀,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孕育成长,因水而生,因水而盛。
一江一河,孕育千年文化繁荣
扬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与大运河在此交汇,在两条大河的共同滋润下,得天独厚的扬州,成为不可替代的地理和历史角色。其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地位,在清朝时期扬州已成为众多盐商的聚集地,成为富庶之地,也为扬州带来了文化的不断繁荣,无数的人文艺术、传统技艺、传统习俗等等在这里孕育、集聚,最终形成了现在独居扬州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这句扬州俗语,从中就能感受到扬州人休闲惬意的生活方式。清晨,沿着运河两岸就有很多的茶社,这里就是“皮包水”的所在了——扬州早茶,在这里能吃到扬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淮扬菜系中的早餐。傍晚,走进澡堂子泡个澡就是“水包皮”了,在这儿修个脚、理个发,就又能接触到两个非遗项目,一个是国家级非遗扬州修脚技艺,另一个是市级非遗扬州理发技艺。这三样便统称为扬州的“三把刀”。
近年来,扬州市文广旅局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力度,将非遗与文化旅游高度融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角度,融入到扬州旅游的游览线路中,把非遗的传习所展示展演馆、非遗大师示范工作室等这些非遗空间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旅游线路的形式有效的串联。扬州“三把刀”博物馆——扬州理发术博物馆、扬州传统修脚术博物馆、扬州淮扬菜文化博物馆便落户在瘦西湖景区旁,游客在游玩瘦西湖之后,便能走进博物馆,感受扬州非遗的魅力。
不仅如此,很多非遗传承人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非遗传播的队伍中来,现年79岁的淮扬菜技艺传承人居长龙就是其中一位。他和“居氏传人”苗振共同打造了一家致力于传播淮扬菜的工作室——鼎和居。工作室内,游客不仅能品尝到正宗的淮扬菜美食,更能近距离欣赏到淮扬菜的制作工艺。
除此之外,另一项有益尝试也在淮扬美食书场内登场,游客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欣赏节目表演和厨艺展示,最重要的环节便是“说菜”,主持人从每道菜的厨艺技法到历史渊源,向游客们展示了扬州人文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湖碧水,滋润非遗不断传承
李白笔下,烟花三月里的扬州,柳絮如烟、繁花似锦,而深秋里的扬州,亦有一番韵味。深秋时节,泛舟瘦西湖上,五亭桥碧波倒影、钓鱼台枫红掩映,白塔旁丹桂飘香……处处美景,如行画中。
坐落于瘦西湖景区的扬派盆景博物馆内,一盆盆造型优美、错落有致的盆景,令人啧啧称奇。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扬派盆景起源于唐朝,明清时期趋于成熟,扬派盆景最有特点的就是它那一寸三弯的制作技艺,真可谓是独步天下。扬派盆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它造型严整平稳、层次独特分明,关键就在于精巧的剪扎技艺,融合诗、书、画、技于一体。形成了扬派盆景的艺术特点是“严整而富有变化,清秀又不失壮观”。也正因此,早在2008年,扬派盆景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了解,每年国庆节前后,瘦西湖景区都会举办“非遗文化月”活动,通过非遗市集、非遗美食、非遗体验、非遗演艺、非遗传承,让游客不仅可以领略瘦西湖美景,更能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地感受非遗,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精髓。
目前,扬州市共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3个、国家级19个、省级61个、市级23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扬州,这座如水般洁净纯美的城市,亦如水般宽厚深远、海纳百川,滋润着非遗的不断发扬与传承。
(张建霞 张鹏云)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