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科特派”推行20年,村里有了科技明白人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2019-10-28 17:38:57

麻辣财经

前几天,一项推行了20年、被业内人士简称为“科特派”的制度火了!

10月21日,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对92名科技特派员和43家组织实施单位进行了通报表扬。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科特派”,指的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这项制度推行20年来,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源于福建南平的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农村工作机制的一项重大创新。那么,科技特派员是个什么样的制度?为什么总书记会如此重视?这项制度在服务三农、乡村振兴中发挥了哪些作用?麻辣姐就来为您捋一捋。

从基层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针对基层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务缺位这一农民反映突出的问题,将首批科技人才下派到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这样的初衷其实很简单,我国基层科技人才缺乏,农民又亟需现代科技的指导,那就从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等选派一批专业人才,为农民提供针对性的技术服务和指导。

作为高级农艺师的刘国英,成为当地首批科技特派员之一。“武夷山的茶农太需要技术了!”刘国英感叹道。

当时的武夷岩茶总量少、规模小、水平低,他来到武夷山著名的岩茶生产基地天心村之后,举办各类有针对性的茶叶技术培训班,手把手地带着茶农干,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生产加工技术进行总结,编写成教材分发给大家。在刘国英的悉心指导和示范带动下,岩茶的产量、品质和效益都有了明显提高,茶树变成了真正的“摇钱树”。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科技特派员,在宁化甘薯新品种展示区开展田间培训。

科技特派员驻村,对于缺人才、缺技术的农村来说,简直就是“及时雨”。

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曾经是个穷山村,作为浙江五任省委书记的基层联系点,十多年里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小村巨变”,科技特派员功不可没。麻辣财经的同事劳罕,在他的新书《心无百姓莫为官》里,就有这样的描写。

下姜村,周围群山高耸,人均不足一亩耕地。发展空间狭小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2003年4月24日上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种茶大户姜德明家召开座谈会,详细询问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情况。他扳着指头一笔笔和大家算着投入和产出账:“大家还有哪些发展困难?全讲出来。咱们一起商量对策。”

有的村民说:“缺人才!”有的说:“缺资金!”还有的说:“缺技术!”

“省里研究一下,给你们村派一个科技特派员来。”习近平说,目前的“三农”工作面临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落后和农产品流通方式落后的制约。我们要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农业,抓住当前科技进步的机遇,建立现代生产要素流向农业的机制,着力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很快,浙江省中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俞旭平进驻下姜村。有村民起初信不过:“之前扶贫,是发钱发粮发农具。现在‘发’来个专家!他能让地里长出‘金疙瘩’?”

俞旭平在村里“待”了一个月,认为:“村里的低坑坞最适合种中药材黄栀子。”

于是,以前只能长杂草、灌木的低坑坞种上了500亩黄栀子。两年后,当村民们数着厚厚的钞票时,发自内心地说:“服了!”

2005年3月22日,习近平又一次来到下姜村。他提出,要看黄栀子基地。知道每户农民通过药材种植,能收入4000多元后,习近平拍了拍俞旭平的肩膀:“做得好!你有功啊!”

习近平对省里随行的同志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不断完善特派员、指导员制度,真正做到重心下移。今后,驻村指导员全省要做到每个村一个。”

俞旭平在淳安县的山间田头,手把手传授农民种植技术。

不久,驻村指导员走进了浙江的3万多个村庄。俞旭平作为科技特派员,在下姜村一“驻”就是16年。

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核心是科技先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推动了农村科技创新,为破解“三农”发展难题、推进农业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已有数十万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领办创办了1.15万家企业或合作社,平均每年转化示范2.62万项先进适用技术,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在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文旅等方面培育了一大批兴农富民的乡村产业,涌现出一大批“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优秀典型。

这些典型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事迹。比如,时代楷模、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李保国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用科技绿化荒山,用产业为乡亲拔除“穷根”,探索了一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著名农技专家赵亚夫扎根老区,在草莓和无花果产业发展中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苏南丘陵山区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

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为“三农”发展增添新动能

正是因为直面农民需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这一发端于基层一线的制度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逐渐从地方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

2002年起,科技部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2009年,科技部等八部门在全国启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2012年起科技特派员工作先后6次写入中央1号文件。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对科技特派员工作作出制度安排,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进入新阶段。

围绕科技特派员制度,各地也在不断地创新探索,努力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福建省创新了“科特派”的选认机制,推动“单人单点”服务向“组团联动”服务转变,构建了由高校院所专家、乡土人才和科技服务团队构成的科技服务体系。福建还创新了服务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和服务对象融资,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线上普惠金融服务。

此外,浙江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示范基地建设。宁夏在建设科技特派员制度中,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了项目带动和金融跟进等“5个机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特派员已覆盖“三区三州”所有深度贫困县,他们与全国80%的建档立卡贫困村结对,成为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生力军。据了解,这一制度也引起国际组织关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表示支持推广这一做法。

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基层一线实践,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未来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时代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将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和政策环境,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进一步健全科技特派员管理服务机制和政策措施,把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造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同时,努力解除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使科技特派员“下得去、留得住、能干事、有实惠”,帮助广大农民创新创业,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 冯 华 谷业凯)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