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年,北京支持巴东打赢移民搬迁和脱贫攻坚战
来源:民生周刊
2019-12-10 13:04:09

(原标题:《北京援助巴东27年》)

从茶店子水厂出发,汽车在白色浓雾中盘山前行,之后停在一个叫中村的地方。

踏着泥泞的土路再走几百米,走近一处悬崖,一根巨大的水管几乎垂直而下,消失在茫茫雾霭中。

这是11月26日,《民生周刊》记者跟随湖北省巴东县水利局副局长李晓亮下乡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长江中上游两岸的巴东县,温暖多雨,湿热多雾,地表崎岖,沟壑纵横。巴东干部告诉记者,在当地建房子,地基占到成本四成。

1992年,面对巨大的库区移民搬迁压力,巴东县积极争取北京支援,得到后者的积极响应。

27年来,北京累计实施援助项目242个,无偿援助资金8.7亿元,支持巴东打赢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和脱贫攻坚战,为巴东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北京路、京援老年大学……在巴东城乡,到处可以看到北京印迹。说起北京援助干部,巴东干部群众纷纷点赞。

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李晓亮是北京第13批援助巴东的干部,2018年4月到任。和他同期到任的还有王爱忠、吴申良、方志成、李家川、郝镇等5名干部,王爱忠是挂职干部团队领队,担任巴东县副县长。

茶店子是巴东的一个乡镇,因为海拔高,用水一直是个大问题。随着茶店子集镇及周边人口增加,原有供水设施已不能满足群众生活需要。

在库区巴东,类似这样的乡镇很多。近年来,巴东把解决群众饮水难问题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巴东县水利局在2019年度实行精准扶贫农村饮水安全补短板工作领导分片包干责任制,李晓亮担任第三组组长,负责茶店子镇和信陵镇饮水安全工作,驻村解决两个乡镇共44个村子的饮水问题。

上任之后,李晓亮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合适水源。海拔1600米的高山,汽车进不去,走几步就浑身是泥。索性砍根竹子当拐杖,戴顶草帽,背个书包,李晓亮在大山里转了几个月终于找到水源。

因为地势陡峭,要将水引入山上建水厂,铺设管道成了一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李晓亮发挥在北京市水务局工作的优势,请教专家,最终从15.5公里外的绿葱坡调水至茶店子,在茶店子建设日供水能力2700立方米的水厂,一举解决茶店子集镇及周边14个村1.4万人的饮水问题。

项目投资4967万元,其中,北京对口支援资金3000万元。

这只是北京援助巴东的一个缩影。“27年来,北京市在基础设施短板方面持续发力,移民搬迁的根基更加巩固。”巴东县区域中心主任张立军向记者表示,机关事业单位搬迁方面,北京市教育、卫健、财政、民政、发改等30多个部门,通过职工集资等方式广泛筹措资金1700余万元。

住房条件改善方面,援助资金一亿元,建成神农小区北京园,让1280户4000多名黄土坡搬迁移民实现安居乐业。

援助1420万元支持的野三关镇冉家村、绿葱坡镇野花坪等7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438户,脱贫1344人……

这些基础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巴东基础设施。张立军在讲述北京援助时反复用到“杠杠”,很多项目正是因为有了北京援助而启动,最后顺利实施到位。

▲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 图/严碧华

助推四大产业集群发展

在帮助巴东弥补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短板的同时,北京着力帮助巴东扶贫与产业发展,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就是典型。

建在山坡上的厂房,两排依次排开,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虽然建在村里,但标准一点都不低,标准厂房、食堂、孵化楼等一应俱全。

园区管委会主任陈祥界表示,目前11栋厂房有8家企业入驻投入生产。

恩施硒海棠茶业是其中之一,这家以当地海棠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一方面解决了农户硒海棠销售问题,另一方面带动当地百姓就业。

记者了解到,2016年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所在的官渡口镇,近6万人呈扇形分布于长江南北。自然村交通不便,出行靠走路。大多数村地形复杂,地质结构差,山高路陡,耕地资源有限,生活环境恶劣,群众搬出大山的希望迫切。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至2018年,该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700户5588人。

易地扶贫搬迁虽然通过集中安置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和住房安全问题,但因集中安置点土地有限,村民传统种植养殖方式难以实现。

于是,官渡口镇在库区探索“易迁+扶贫工厂”模式,将厂房建在安置点上,谋划易迁户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

2016年底,红花岭村农业产业园项目引起北京对口支援巴东相关单位关注,通过考察评估决定在红花岭村农业产业园项目上予以重点支持。北京对口支援资金2000万元,并确定该项目为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

王爱忠表示,为激发巴东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围绕四大产业集群,北京积极支持巴东工业园区和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建设。

“工业园区方面,红花岭京援创业扶贫园是典型。此外,还有溪丘湾、茶店子、野三关3个扶贫产业园。”王爱忠说。

四大产业集群则包括生态文化旅游、硒食品加工、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业。

比如,援助资金2700万元,支持神农溪景区旅游码头建设,助力神农溪成功申报国家5A级景区;援助资金近3000万元,支持茶叶基地及茶叶产业链、生态有机茶园标准化厂房建设;引进时珍堂药业公司在巴东投资建厂,发展药品加工、销售、康养产业,形成较完备的药材产业链。

▲巴东县城 图/严碧华

用心用情输出“北京标准”

采访中,多位巴东干部用两个词描述北京挂职干部,即敬业和专业。

王爱忠联系帮扶的4个村,每个村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信手拈来。

巴东县卫健局挂职的郝镇,克服山高路险、项目点多而散的困难,平均每天往返车程10余小时,抓安全、求质量、赶进度,保证全县184个新建村卫生室全部如期竣工。

野三关镇高炉坪村驻村扶贫的吴申良,出入不便,经常一个月不下山,而且,村里条件艰苦,他冬天只能化雪做饭。

北京对口支持巴东,选派干部开始时是长短期结合,从2008年形成机制,即一个副处级加5个科级干部,6名干部分别属于北京不同单位,任期两年。

王爱忠是北京市财政局干部,其他5名干部来自水务、住建、卫健等部门。

干部到任后,发挥专业优势,用“北京标准”开展工作,管理向首善标准靠近。

王爱忠重点推进北京对口支援项目资金管理,和巴东县财政局、巴东县区域合作中心等单位共同商议,财政资金使用建立绩效管理,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环节监管。科学决策,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在王爱忠的推动下,巴东县区域合作中心、巴东县财政局、巴东县纪检委等部门也建立了北京对口支援项目绩效管理、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和廉政风险防控、执纪问责等方面的管理规范。

李晓亮负责的自来水方面,无论是水厂建设、管护标准还是自来水收费机制,都参照北京。郝镇负责的184个卫生室建设,和北京专家对接,基本配备标准也是按北京标准筹划。

王爱忠表示,在帮扶过程中,北京强化智力支援,锻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北京始终将人才培训、干部挂职交流、专家短期支援等作为重点,为巴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软件支持。

27年来,北京先后选派财政、农业、水利、住建、旅游、教育、卫生等部门13批35名优秀干部到巴东挂职,带领巴东相关领域干部建标准、立规矩、搭桥梁、促发展,把北京在社会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巴东干部,不断提升巴东社会管理水平。

在援派干部的同时,北京实施党政干部培训工程,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巴东县基层党政机关干部进行轮训,培训党务、公安、城管、旅游、农业、水利等各类干部,使巴东公共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与首都有效接轨。

□ 《民生周刊》记者 严碧华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