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丨全国政协委员马珺:加快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来源:民生网
2022-03-07 17:53:38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河南省委副主委,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提出了关于加快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提案。马珺建议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她认为,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潜力,培育群众喜爱的文旅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促进农民致富,也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河南省委副主委,洛阳理工学院副院长马珺

以下为提案全文:

日前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提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广大农村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其潜力,培育群众喜爱的文旅产品,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不仅有助于建立乡村振兴长效机制、促进农民致富,也有利于推进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进一步释放农村发展活力。

但是,乡村文旅融合也存在文旅构架“两张皮”、产品形式较单一、政策制度不健全、人才队伍较落后、创新理念待深入等问题。

建议:

一、开展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顶层设计,制订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

文化和旅游部应出台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意见,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州、县应结合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意见和方案,提出本区域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编制有针对性、可操作的执行文件,为本区域内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指明方向。每年召开乡村文化旅游融合进展工作推进会,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指导作用,不断提升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层次和力度。

二、从制约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钱、地、人等要素入手,着力破解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制度难题

一是各省、市结合区域实际情况,对乡村文旅融合项目开展资金支持,或支持融资模式创新,或加大政府奖励力度,或提升金融扶持规模。各地可整合现有的资金、资源,设立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专项资金,对乡村文旅融合项目开展重点支持;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加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力度,有效运用债务融资工具,缓解文旅企业发展资金难的问题。

二是各省市结合乡村实际,对文旅融合发展项目用地进行科学规划。在严守基本农田红线,防止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乡村文旅融合项目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完善既有“点状供地”模式,鼓励以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方式供应旅游项目建设用地,推动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等土地建设旅游项目,有效缓解文旅产业供地难的问题;创新农村土地分类审批管理,灵活调整农业土地利用模式,贯通农村一产与三产的土地利用模式,推动乡村文旅与休闲农业之间的业态融合。

三是各省市结合区域实际,强化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人才保障。出台相关鼓励性政策,促进企业和院校联合,培养产学研一体文旅融合人才,建立专业人才库,运用政策激励,鼓励各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常态化进基层开展技术指导,通过人才下乡壮大文旅融合发展队伍;培养和带动一批有乡愁、知乡村、爱乡村的“好乡贤”、“大学生”、“农民工”能“洋专家”变“土专家”,“泥腿子”变“田秀才”,让乡村文旅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为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各省市结合区域实际,对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加强监督考核。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对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效进行系统性、持续性的评估。加强对重大项目、重点任务的跟踪督导,在省市关键媒介开设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专题版块进行宣传和报道;对重点工程施行周、月、季报追踪,定期通报各相关单位项目进展,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积极引导成立文旅融合研究院,打造省市文旅领域智库,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业化的政策评估体系。

三、加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产品设计

一是打造“有文化”的文旅融合产品。乡村文旅产品要在体现乡村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灵魂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和提升文化内涵;要完善乡村文旅产品旅游基础设施水平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让乡村景观由“背后存在”转变为“柔性展示”、让乡村风情由“蜻蜓点水”转变为“驻足停留”、让乡村休闲由“吃喝玩乐”转变为“品赏体验”等,打造有特色的、有生命力的乡村文旅产品。

二是打造“有创新”的文旅融合产品。加强农村5G骨干网络建设,适时、适地、适度引入当前成熟的信息技术和产品,推动新一代数字文化及技术在乡村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意、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的应用;推进乡村非遗文化和产品“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推进乡村文旅产品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加强技术链和产业链对接,不断夯实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创新基础。

三是打造“有实力”的文旅融合产品。围绕乡村文旅资源开发,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山、水、林、田、湖、农、物等乡村特有要素为基础和重点,统筹抓好错位开发、精准定位、综合治理等工作,打造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特色小镇,在文旅融合的基础上,推动三产融合、城乡融合,构建新型的全域旅游产业体系。

四、创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一是打造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以建立乡村文旅监管体制为抓手,积极培育乡村文旅新业态;壮大文博创意、民俗风情、赛事节庆等乡村文旅新业态,吸引新兴消费群体对乡村文旅的关注;创新乡村文旅运营机制,盘活乡村文旅资产,优化乡村文旅产品结构,提升乡村景区运营水平,推出更多更好的乡村文化旅游服务和产品;打造本地化乡村文化旅游企业的龙头,形成优势互补、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企业集群。

二是创建上层次、有质量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加快推动乡村文旅消费由“食宿、观光”向“休闲、度假”转变,建设一批以自驾露营、户外运动、养老养生、研学科考为主题的乡村文旅项目;打造“乡村附近大景区、景区周边小乡村”的消费集聚区,形成乡村文旅“点、线、面”结合的立体消费体系,促进夜间经济的功能和品质提升,实现中心城市客流有序分散,推动中心城市对周边乡村文旅景区的扩散和带动。

五、加强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品牌管理

一是打造知名乡村文创品牌。引入大品牌、有实力的文旅企业和运营团队,搭建院团、演艺机构与乡村旅游企业的交流对接平台,引导乡村产业主体积极尝试和参与,加快培育乡村文化旅游演艺市场。围绕乡村特有的文化禀赋,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魅力和价值,创作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文化演出项目;支持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馆锻造更多文旅精品;通过策划、运作和举办高水平的大型文旅活动,提升乡村文旅品牌影响力。

二是提升文旅市场治理水平。开展乡村文化遗产及旅游资源普查,包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农业文化遗产、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科学制定普查标准,强化省市县多级联动,创建国家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的服务水平和安全系数,建立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快速反应机制,建立覆盖文化旅游各行业的双重预防体系,实现可考核、可智控、可追溯的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型监管机制。优化乡村文旅企业经营环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积极普及和开展文物保护管理教育、执法宣传,有效地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确保乡村文旅市场安全有序。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