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十年——我(身边)的旅游故事 | 西津渡 读你千遍
来源:人民旅游
2022-04-13 09:59:28

为宣传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旅游业改革创新亮点和辉煌发展成就,生动呈现文化旅游发展带给百姓、游客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人民旅游全媒体平台推出“我们这十年——我(身边)的旅游故事”征文活动,面向全国征集相关作品。

即日起,人民旅游微信公众号将对优秀征文进行选登,本期刊出第二篇《西津渡 读你千遍》。

 

西津渡,位于扬子江畔,江苏省镇江市城西,古为镇江至扬州瓜州之间的渡口,扼守南北水上交通、漕运要道,建于三国,盛于唐宋,历经千年沧桑,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

2009年,西津渡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10年荣获全国最受欢迎的“20个世博体验之旅示范点”及“江苏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称号,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西津渡依山而筑,濒临长江,在不足千米的狭长通道上留下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等历代文人咏怀诗篇以及宗教工商遗存。

登临小山楼,眺望浩浩长江,你一定会自然地想起唐代张祜的《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这首诗与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堪称唐代描写“客愁”的诗中“双璧”。

每到节假日,西津渡总是人潮涌动,南来北往的口音,掺杂着各种吆喝声,镇江特色小吃锅盖面灶头前围着一群食客,他们好奇地用手机拍摄着整个过程,一碗锅盖面加上一勺镇江醋、一块肴肉,大快朵颐,收获满满。

雨中的西津渡惬意、缠绵,一对对情侣撑着伞,手挽手,窃窃私语,流连忘返。

夜色下的西津渡恰是一份恬静和幽美。

记得10年之前,一个临近中秋的夜晚,就在小山楼之下,在蔡伟古琴工作室,我与民俗爱好者周宝康相遇在这里,听蔡老师抚琴,在静谧的月光下,一首《西津醉月》,让我们陶醉在梦幻般的西津渡。

蔡伟工作室取名“元同斋”,意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他的心中,西津渡就是栖身抚琴的清净之地。

如今,无论西津渡如何发展变化,他们夫妇二人仍坚守这份对古琴艺术的信念,蔡伟的斫琴技艺已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另一位民俗爱好者周宝康,也落户西津渡,开办了“太平泥叫叫工作室”,古朴又地域特色显著的“ 太平泥叫叫”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烙铁画、锔瓷、剪纸、中国结等非遗散落街区,他们的追求与坚守,为西津渡历史文化街区烙上亮丽的符号,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停驻、欣赏。

在小山楼不足百米之处,有西津渡救生会,宋代镇江郡守蔡洸在此创设,主要从事江上打捞往来沉船和救生,后又由镇江瓜州两地绅士联办。

救生船通体红色,船头悬挂铜锣,桅杆挂虎头牌,遇危疾行,鸣锣开道,救助了若干旅客,享誉四方。

“小城大爱”处处闪耀着文明之光,并被后人传承放大。10多年前,在镇江市大市口城市客厅,这种大爱被广大市民推到极致,由镇江网发出倡议,市内八大网站联合在网上发起了“飘舞的黄丝带——情系陈静·爱在镇江”大型募捐义演活动,千名志愿者端着捐款箱穿梭在大街小巷,为“爱心天使”陈静募捐,捐赠的爱心车辆和市民都被系上一根黄丝带,一时镇江“满城尽飘黄丝带”。

如今,镇江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爱心团队,他们是“0511爱心家园”“社会妈妈”“社会儿女” “黄丝带网络志愿者”“格桑花助学镇江站”“一分钟公益”等,他们就像暖冬的阳光,夏日的清凉,给需要的人们温暖与滋润。

西津渡很幸运,没有遭受大拆,本着“修旧如旧、建新如故”的原则,基本上保持原貌,正是这种纯真,让我不分四季,一次又一次前往。

10年期间,至少千次,累了就坐在一旁看过往游客,听风声雨声,我见证着她渐渐变美,一种由内而外的美,每次遇到外来友人,西津渡一定是我首推之地。

西津渡是一本厚实的书,积淀着镇江千年的历史文化,让人沉醉其间,百读不厌;西津渡是一朵莲花,散发着阵阵幽香,催人向善向上;西津渡是一首诗,行走在青石板上,如同找到平仄韵律,心旷神怡。

(田冰)

(责任编辑:宋盈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