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博物馆,一本中医药“教科书”
来源:民生周刊
2022-05-26 11:57:30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以下简称“北中医博物馆”),坐落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和平街校区内,是北京历史较为悠久的中医药博物馆。

该博物馆于1990年9月建成,现收藏有历代医史文物2000余件,善本医籍200多种,各类中药标本2800多种,包括植物药浸渍标本、矿物药标本在内有5000余份。

馆内汇集古今中医药学著作、杂志、图片等,珍贵中医药古迹石碑拓片,以及别具特色的原创古代中医画像、医史故事绘画等。其中药标本之全面、完善,展示维度之丰富,在全国高校中堪为翘楚。

北中医博物馆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重要窗口,被曾任学校党委副书记靳琦评价为“立体直观的教科书,形象生动的大课堂,学生学习的第一课,来宾参观的第一站”。

▲北中医博物馆外观

博物馆里有乾坤

北中医博物馆分为中药综合展厅和中国医学史展厅。

走进三层中药综合展厅, 600余种常用中药,3000余份标本,按照“解表药”“清热药”等功效被分门别类地陈列。

除常用中药外,展厅中还陈列了许多贵重中药标本、动物的剥制标本和保色浸制植物标本等。展览以彩色图片、文字说明、实物对照为主体,使中药综合展厅内容丰富,色彩明快,错落有致。既能系统地学习中药知识,了解中药的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同时又能体会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常见的中药标本,馆内也不乏许多珍贵药材,比如“一两陈皮一两金”的陈李济百年陈皮、“九朝贡胶”东阿阿胶等。展厅入门处的展柜里,一块圆滑光润、蛋青色、表面有丝丝杂纹的石头十分引人注目。这是一块马宝,直径达11厘米,重约1150克,十分珍贵难得,也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馆内还陈列着许多意想不到的中药品种,比如雄黄、黄铁矿、玛瑙等。除了植物和动物能作为中药外,雄黄、黄铁矿、玛瑙等这些矿物也有中药疗效。

四层中国医学史展厅中,牌匾、柜台、桌椅,还有店门口挂着的两串药幌映入眼帘,完美复刻了明末清初老药铺的场景。

中国医学史展厅以中华文化为大背景,以中国医药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各个时期的医药文物,再现了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祖国医学的主要成就,概括了中医对生命、疾病、诊法、治疗、药物、针灸、养生的认知和实践等内容。馆内陈列设计主要以版书、图表、绘画、照片的方式呈现,并配有大量相关的文物及雕像、模型等。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人们在战胜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医学家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伟大功勋。

北中医博物馆致力于向广大民众科普中医常识,并为正确传播中医理念而努力。“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博物馆的作用之一就是为大众科普中医药知识。”北中医博物馆馆长卢颖说。

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除了将社会大众“请进来”,博物馆多年来还致力于“走出去”。

北中医博物馆自2013年5月18日起,面向社会免费开放,科普教育功能进一步得到拓展。现在博物馆开设中国医学史展览和中药综合展览两个常设展览,也经常举办一些临时展览。

如何让中医药文化更好融入百姓生活,不仅需要人们走进中医药博物馆,更需要博物馆“活起来”。“对于崇尚食疗药膳的中国人来说,中药从来就不该远离大家的生活。”卢颖说。

从2014年开始,博物馆每年推出一个中医药主题,服务地区居民。从“药食同源话健康”到“药膳与养生膏滋”,再到“保健灸及传统艾条的制作”,以贴近居民的方式,深入社区开展讲座,邀请居民体验中医文化带来的健康生活方式。同时,博物馆还举办一系列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以中医药亲子活动为主题,旨在让少年儿童认识和了解中医药,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祖国医学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博物馆是弘扬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知识的重要平台,博物馆全体人员都肩负着重任,我们都努力工作争取做好这份工作,为社会为学校扩大影响,增添美誉。希望大家多多关注我们中医药博物馆,多参观多了解中医药,让中医药惠及全社会。”这是卢颖对博物馆未来发展的殷切期望。

从神农尝百草到仲景著伤寒,从砭石药酒到青蒿素,从摇铃行医到陈李济,一岁一年,都是中医药文化的积淀。

“希望日后能够利用北中医博物馆的藏品资源,还有大学人才智库,策划一些中医药科普或专题展览,制作一些流动展览,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展示,让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能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说起博物馆未来的发展规划,卢颖充满期待。

(□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徐英子)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