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把功夫下在城市里子上
来源:民生周刊
2022-08-02 10:56:46

“楼顶的雨水,道路上的积水,都能顺着植草沟流到雨水花园。多余雨水通过溢流井进入地下管道,汇聚到小区内具有蓄水功能的人工湖,收集到的雨水旱季还能用来浇灌绿植。”

在宿迁市的万瑞园小区,宿迁申华工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沈汉飞向《民生周刊》记者介绍了海绵城市项目在居民小区的运用,“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完成雨水收集,还实现了污染物消减”。

过去几年间,宿迁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经历了由试点到全域示范推进的过程。除了万瑞园小区,宿迁所有新改建项目均要求落实海绵理念。

横跨淮河、沂沭泗两大水系,宿迁市地理区位特殊,素有“洪水走廊”之称,需承泄上中游地区的来水,是洪涝灾害防御重点地区。作为南水北调东线节点城市,宿迁城区水环境质量直接关乎国家“一泓清水北上”大局。

宿迁市住建局副局长王以超说,海绵城市作为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之一,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统筹推进城市更新、美丽宜居、河湖整治等工作,打造海绵示范区域,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

从试点到示范

2017年,宿迁市成功申报为江苏省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

同年4月,《宿迁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7—2030)》编制完成,提出“两廊,两源,三片,多点”的海绵格局,内容涉及水环境提升、水生态修复、水安全保障、水资源利用等方面。

目前,宿迁各区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绵示范区:

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25项,宿豫区打造了筑梦小镇、世纪河、泰山河、中运河风光带等一批海绵城市典型示范项目。将海绵城市方案审查作为园林方案审查的前置条件,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5项。

湖滨新区在公园绿地、城市道路等项目中积极落实海绵城市理念,共建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10项。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苏宿园区全区积极落实海绵城市理念,且目前已形成一定连片效应,涉及面积约为6.05平方公里,涵盖14个建筑住区、6个公园及5条河道。

宿迁市海绵城市省级试点区总面积13.12平方公里,位于宿城区。“目前,试点项目已全部完工,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约6亿元。”宿迁市海绵办技术人员许可说。

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宿迁经历了由试点到全域推进的过程。2021年6月7日,全国2021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评审结果在财政部官网公示。经过竞争性选拔,宿迁市入围全国首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

以入围示范城市为新起点,宿迁加快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计划投资67.669亿元,用3年时间实施海绵城市64个项目包。

启动了海绵城市建设立法工作。《宿迁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草案)》通过市政府六届三次常务会议审议和市六届人大常务会第二次会议审议。

“在省试点的基础上,宿迁市将开展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在新建、改建的建筑与住区、道路广场、河道水系、公园绿地等项目上,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宿迁市住建局城建处负责人丁利说。

里子和面子

一条条透水道路、一个个雨水花园、一片片透水铺装……漫步宿迁城区,调蓄池、植草沟、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海绵城市项目相关细节随处可见。

以庭院开放工作为契合点,全面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改造后的宿迁市财政广场疏林草坪达到整个公园面积的40%。通过营造雨水花园,铺设透水铺装,建设旱溪景观、下渗式植草沟,有效增加了雨水利用容积。

西湖路运河桥西侧桥头公园建成由旱溪、排水沟、地表径流、集水池、喷灌系统组成的“五位一体”雨水收集利用体系,彻底解决内涝积水问题。

通过地形处理、旱溪开挖、乔灌草的合理搭配等形式,该园打造一步一景、变化多端的景观层次,达到较好生态和社会效益。

除了解决汛期内涝、旱季缺水,宿迁海绵城市建设中还着力解决水污染问题。

不仅在意面子,宿迁市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更重里子。

宿迁市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公园绿地建设、黑臭水体治理、市政道路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工程相结合,统筹推进,尤其是在庭院开放过程中统筹地块和道路雨水的消纳,“不仅要打开视觉的围墙,也要打开排水系统的围墙。”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工程规划研究所副所长田川说。

为贯彻“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宿迁结合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排水防涝能力提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工作,排定各年度海绵城市项目建设计划。

“截至目前,宿迁市已完成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共142项(试点区内60项、试点区外82项),完成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17亿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吴爽介绍。

从源头到末端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水泥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等情况。

和传统思路相比,宿迁的海绵城市建设有何不同?

按照“先绿色后灰色,先地上后地下”的原则,宿迁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推进海绵型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建筑小区系统建设,构建起覆盖“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的雨水径流控制系统。

在技术运用方面,宿迁综合采用生物滞留池、雨水花箱、植草沟、雨水湿地、生态雨水链、透水铺装、卵石沟、雨水桶、雨水缓释器、环保型雨水口等11种海绵技术。

谈及海绵城市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思路,宿迁市住建局工作人员孙彦军向记者解释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体系。

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生态基底,通过城市蓝线、绿线、生态控制线划定和管控,构建海绵城市建设生态屏障;通过城市绿地、水系和市政排水系统搭建海绵城市建设骨架;顺应高度城市化特征,因地制宜应用低影响开发设施。

通过三者的联系与协同,同步实现径流污染控制、排水防涝等海绵城市综合控制目标。

为了更好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15年2月,宿迁市成立了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机构改革后,为保证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宿迁于2021年7月对领导小组进行调整,确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时任组长的双组长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海绵城市建设。

理念贯穿始终

针对城区的易涝积水点,宿迁市有针对性地制定改造方案。

通过采取源头减排、增加雨水箅子等收水设施、排水管道及渠道卡点改造等措施,畅通雨水排放出路,从而消除易涝积水点。

宿迁,是西楚霸王项羽的故乡,也是江苏省最年轻的地级市。因为海绵城市建设,这里增添了无限魅力。在老旧小区改造中,该市坚持融入海绵理念。除改造排水设施、更换破损管网、完善小区雨污分流外,还实施转输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生态停车位等工程。

像海绵一样,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经过几年的海绵城市建设,宿迁城区“雨天看海”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黑臭水体变得水清岸绿,绿化景观扮靓美丽底色。

在孙彦军看来,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海绵城市建设中理念的转变尤为重要。通过综合措施,海绵城市建设可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耕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提升城市蓄水、渗水和涵养水的能力,从而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促进形成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这种理念的转变,并非都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实际上,融入海绵理念的新建项目几乎不新增投资;改造类项目增加10%~15%的投资,其投资与规划、设计水平直接相关。”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师孙广东说。

□ 《民生周刊》记者   郑智维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