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以来,隋唐时期:吴道子、李思训父子、王维;宋元时期: 荆、关、董、巨,刘、李、马、夏;明清时期:元四家、清四王、清四僧;近代: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吴湖帆……。在美术史的长河中,产生了灿若星辰的山水画大师,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世界美术贡献了华彩篇章。
顾恺之“以形写神”,宗炳“畅神写意”,荆浩“凝想形物,搜妙创真”,李成“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远望不离座外”,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笔墨当随时代”。从“人比山大,水不容泛”的人物背景到“天地精华、日月灵气”的独立画种再到“意象、意境”走进精神世界,山水画发展到今天,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状态。
展子虔设色、李思训父子金碧、王维追求水墨、王洽善于泼墨……,近代张大千泼彩、李可染光影、傅抱石抱石皴。纵览历代山水绘画发展史,可以发现,任何一位被大众熟知的画家无不演绎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这种艺术样式,既承袭了传统,又开创了新风;任何一幅传世经典,也无不是历久弥新的精品力作,无不带着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风神,那些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历久弥新,那些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时间愈久,愈蓬勃充沛,那些艺术家的形象也因他们的作品在时光更替中,呼之欲出。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古往今来,任何传得开、留得下的艺术作品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身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当代艺术家,如何为自己代言,如何为自己留清名?是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还是耐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寂寞,“独上高楼”,“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每一位艺术值得深思的课题。
我们上一代的艺术家已经用他们的艺术人生诠释出一个个经典,我们很多当代的艺术家也正以“现身说法”的形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鲜活的案例。
为此,我们以“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到当代”为时间节点,遴选出一些山水绘画作品,通过宣传片的形式,展现出来,供大众品评、借鉴,以待论证、辩别,让学术批评,褒优贬劣,激浊扬清,越辩越明。
(文/桑干)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