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稻熟鱼肥。“网眼看镇江 争得新荣光”网络主题采风活动走进江苏省扬中市,来自中央、省市重点新闻媒体编辑记者、主流网络平台负责人、知名自媒体人、网络大咖、网民代表等齐聚江中宝岛,以不同的视觉,共同领略这里的“产业兴”与“生态美”。
在扬中三茅街道西北江边的营房村,蓝天白云下,一排排乡村别墅掩映在鲜花绿树中,金色的稻田铺满大地,空气中桂花的香沁人心脾,一幅绿色生态岛“鱼米之乡”的振兴画卷映入眼帘。
“家里5年前盖起了小洋楼,里面全部装修过了,城里也买了房,周末儿子全家就会回来住,院子里吃吃烧烤,孙女学画画,在村里写写生,现在的生活非常幸福哦。”村民王淑珍高兴地说。
营房村东至营房港边、西至杜家港、南至238省道,全村区域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下辖19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56户,总人口2046人,享有 “长寿村”、“水美乡村”等美誉。
近年来,营房村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挖掘自身潜力,放大特色文化,精心打造“三馆、两园、一厅”——民俗馆、历史陈列馆、知青馆、长寿园、童趣园、云种农展厅,打造出了一条集乡村文化、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旅游观光线路;同时,培育特色农业产业“云种植”稻鸭共作基地、芡实基地、“一份菜地”等,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和农文旅产业链增收渠道,吸引更多的人来体验乡村生活,这里已成为当地有名的网红打卡点,成为很多人共同的“诗与远方”。
营房村也因此先后将“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水美乡村”、“江苏省健康村”等荣誉收入囊中,成为扬中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在江之源生态养殖基地的刀鱼养殖大棚里,水产高级工程师顾树信抓起一撮饲料,扔进水桶,伴随着机械轻响,水面泛起波澜,饲料也跟着打起转儿来。
“刀鱼习惯吃活饵,我们要模拟出这种形态。”戴着偏光镜,顾树信仔细观察水下灵活进食的鱼儿。
负责人介绍,作为全国最大的刀鱼养殖基地和国家唯一的长江刀鱼标准化示范区,早在2014年,江之源就率先探索长江刀鱼的大规模养殖,相继克服了江刀人工繁育、抗应激反应、活体捕捞运输等难题,实现刀鱼的人工繁育和规模化养殖。如今,基地模拟自然生态养殖的刀鱼无论规格、色质还是口味,都非常接近长江野生刀鱼,2两重的刀鱼卖到了每斤2000元,深受消费者好评。
江之源只是扬中优化养殖结构,提高养殖效益,推动生态养殖促进渔民增收的成功缩影。如今,扬中已完成650亩生态循环水系统建设,新建4.5万平方米标准化水产养殖车间,全市工厂化养殖面积达16.8万平方米,率先攻克了河豚、刀鱼和鲥鱼的繁殖、育苗、养殖等重大课题,人工养殖技术日趋成熟。
今年来,全市新增池塘生态化改造1500亩,特色水产工厂化养殖面积达16.8万平方米,河蟹标准化养殖面积达7900亩,刀鱼特色化规模养殖达100万尾,已逐步形成了以河鲀、刀鱼、鲥鱼、螃蟹为主的四大特色水产产业。
聚焦模式创新,加速渔业产业转型,扬中还通过实施“渔业+品牌”战略,以品质为依托,扎实做好创牌立信工作,“扬中河豚”“扬中刀鱼”“扬中青虾”“扬中螃蟹”创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扬中特种水产的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实施“渔业+旅游”战略,顺应全域旅游发展趋势,把渔业作为扬中“长江生态旅游岛”建设的重要板块,发挥渔业特色优势,提升文化内涵,增加旅游娱乐元素,创新开展特色养殖水产品推介会,联动长江渔文化风情小镇等旅游休闲基地建设,扬中生态休闲旅游的新景点也正逐渐形成。
陈履生博物馆群由陈履生美术馆、汉文化博物馆、竹器博物馆组成。位于江苏省扬中市新坝镇。
这里与长江潮声为伴,与圌山烟云相对;这里是全球第一座绿色博物馆,馆内电力由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提供,这里有镇江地区第一艺术类图书馆,现藏有艺术类图书近万册,配套教育中心,开设绘画、书法、篆刻、陶艺、剪纸、竹编、木工等工作室。是最美乡村与博物馆群结合的实验,是目前国内位于乡村的规模最大、最专业、最具特色的博物馆。
陈履生是扬中籍的我国著名的美术史论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收藏家、博物馆学家,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中国汉画学会会长,兼任多所艺术研究院所负责人和多所艺术院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于乡情的魅力和国家大力发展文化的动力,扬中市新坝镇政府与陈履生开启了扬中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合作项目。
以优美的环境、全新的理念、齐全的功能、完备的实施、独特的展陈方式和特有的专业精神,为中国博物馆事业树立独特性的标杆,为扬中市增添了一处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将对未来该市文化的发展、历史与审美教育的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张建霞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