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教师傅若乔:根脉相承 匠心铸魂
来源:民生网
2022-12-16 18:19:34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

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创设多种条件,搭建多种平台,从爱、教学活动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建设性评价、有效沟通、教育科研等六大能力着手,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力。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英语、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班主任等12个学科专家工作室,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

我们仅仅从中选择了10位优秀教师,分享他们的精彩教育人生,希望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经验,能够促进一大批优秀教师脱颖而出。本篇推出海淀区民族小学傅若乔。

2022年是傅若乔从教的第十年头。作为一名美育工作者,她一直坚持将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带领学校美术书法团队,开展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民间工艺传承模式校本研究。

以美育熏陶诚养德艺双馨、知行合一,以大国小匠培育工匠精神,激发责任与担当,是傅若乔的初心。

傅若乔认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土壤,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她带领学校美术团队,遵循美育规律,扎根学校“和·融”育人体系,通过探寻、感知民间工艺的魅力和文化精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升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助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团结、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

同时,以此与自然对话、与人类社会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课题研究的具体实践中,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充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独特资源,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民间工艺“工作坊”传习模式,以“我是小小艺术家”课程和“小小艺术家”协会等两个维度协同并进。

从碎片化的文化体验到整体化的课程实施,从分散的社团组织到小艺术家协会统领,聚焦“项目驱动·任务导向”传习模式核心理念,推进各级艺术竞赛、综合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校内外成果展示、文化交流与输出等美育路径的有效实施,形成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达成共识为目标、以创新实践为驱动的工作坊模式,促使学生生成思考、探讨、分享和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作为“小小非遗志愿者”,学生对非遗进行研学和宣传。通过任务驱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研学探究,利用思维导图和学习单等方式,进行非遗项目资料的搜集整理。通过绘画、拼贴等美术表现形式,创作多种形式的“非遗小报”进行宣传展示,逐步构建起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小小非遗艺术家”,学生感知非遗的魅力,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艺和工作坊非遗传习基地,通过“大艺术家牵手小艺术家”的面授传习形式,习练一门非遗传统手工技艺,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发扬工匠精神,激发学生争做一名“大国小工匠”。

作为“小小非遗形象大使”,学生参与校内外、国内外的非遗交流与展示活动,积极创作非遗作品,传授和讲解非遗技艺给小朋友、大朋友们,展现青少年的精神风貌,展示校园民族文化品牌,彰显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作为“小小非遗文创师”,学生通过深入挖掘身边丰富多彩的非遗素材和资源,结合学校“石榴课程”跨学科融合综合实践,设计制作出了极具创意的“颖拓旋转花灯”、“剪纸台历”等非遗文创作品,阐释产品所承载的校园文化内核,拓宽民间文化产业链条,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海淀区民族小学傅若乔和孩子们

傅若乔表示,学校坚持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民间工艺传承模式校本研究,融合本土资源创新民间工艺传习,夯实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多年来,海淀区民族小学研究团队开发了“我是小小艺术家”系列校本课程资源和读本,开展了多项国家、市区级非遗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指导数百名学生参加全国、市区级传统艺术类竞赛。学校多次主办市区两级非遗研讨会和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先后获得全国“书法教育实验校”“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作为新时代美育工作者,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要鼓励学生从更广阔的生活、自然中汲取营养,从更深邃的文化和精神世界中得到熏陶与化育,从而点亮美好心灵。”

傅若乔说,“我们带动学生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情怀、道德规范,将民间工艺资源引入到校园课堂,组织多样的民间工艺传习活动,形成了学校美育方式的多元化,树立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鹏飞)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