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路径
来源:民生周刊
2024-04-01 16:42:23

新质生产力属于先进生产力范畴,需要经过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结构系统化转型,才能在“三力合一”中被催生而成,与传统生产力区别巨大。

从在地方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部署,再到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系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和高度的理论自觉,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问题。今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进一步阐释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

如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了广泛共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强化基础研究和突破关键技术,始终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还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多措并举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赋能。

通过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制度支撑

以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在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之间搭建“对接”机制,并以制度予以支撑。

首先,制度先行与机制完善定规则。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对原创性、引领性、前瞻性科技进行集中攻关,确保落地更多标志性的重大攻关项目。为此,要进行广泛市场研究,对国内外市场需求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研判,确保科技成果转化是可行的,转化后的产品或服务是能够极大满足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为了让成果落地,要在制度上予以支持,为相关主体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通过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让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顺利有序推进。

其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齐发力。新质生产力培育需要在举国体制内进行,要在国家战略层面整体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并进行系统化创新,以此释放新质生产力全部效能。一方面,企业要按照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以“主体姿态”夯实自身研发实力、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并通过强化原始创新能力和吸收外部科技成果持续提升成果转化水平。另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合作提供帮助,尤其是制度保障,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中,促进科技成果与现实应用有效对接,并在加速科技成果市场化进程中,让科技成果快速、便捷地转化到生产实践。

通过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为新质生产力培育谋取环境支撑

新质生产力之“新质”,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这一核心要素层面。因此,培育新质生产力就需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将其视为核心要求。在这一问题上,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支撑系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土壤和创造契机。

一是优化经济环境支撑。在经济环境方面,需要在科技创新领域或者科技创新领域“外围”,搭建起专业化、市场化、个性化的科技服务团队,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行系统化评估和整体化包装,通过提升其市场吸引力、实践应用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效果,并借此有效规避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有针对性地提供风险预警和解决方案。

二是优化社会环境支撑。在社会环境方面,政府要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培育要求,出台政策和提供支持,为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环境。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层面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技术评估、市场分析、法律咨询等引导服务,由政府牵头建设高新技术园区和科创孵化器,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条件。另一方面,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转化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以此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进程。

通过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打造产业支撑

在新时代,科技创新是生产力发展最活跃因素,通过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结构,不但可以助力产业进步、摆脱传统增长路径,还能借此培育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质生产力。

一是产业解码发展赋能新质生产力。面向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推动现代信息技术、智能化转型和数字经济的深度整合,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提供强大产业支持。要将产业应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驱动,让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在生产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为新质生产力赋能。为了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发挥政府的中介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需求的对接,引导和激励更多优质资本进入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领域,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产业支撑。

二是产业结构优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科技成果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一方面,要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同向同步,站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有针对性地完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在打破行业壁垒中实现不同产业的彼此渗透和互相支持。另一方面,既要注重科技成果转化,又要开展科技创新思想和行为的引入和应用,通过牵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新旧兼顾”中全面提升新质生产力培育绩效。

科技成果转化赋能新质生产力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复杂巨系统,需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结构,在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助力高质量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培育任重而道远,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充分激发科技成果转化带来的“外溢效应”,不断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为国家进步持续注入新动力,培育出更坚实、更持续输出的新质生产力。

因此,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要培养更多既懂科技又通市场的新型劳动力,通过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合理开展收益分配、拓展职业发展通道、激发人才创新热情,持续激发和释放其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潜能,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基础保障。在创新科技合力上,需要调动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各界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协同推进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持续迸发出蓬勃生命力和创新力,在催生新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中,为社会进步注入更多活力,更好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

□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   许强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