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来东:浅析医疗信用
来源:民生网
2025-01-06 18:32:53

编者按:北京信用学会2024年年会暨第三届信用学术论坛医疗信用分论坛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举行。北京信用学会医疗信用专委会专家李来东作题为《浅析医疗信用》的主题发言。以下是发言全文。

 

医疗信用问题是一个涉及医疗保障、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等多方面的重要议题。

一、医疗系统信用建设

医疗系统信用建设是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医保基金安全、优化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构建诚信医疗新生态的关键举措。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2024—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在医疗等民生重点领域实施“信用+”工程,鼓励地方探索依托“信用分”拓展守信激励场景应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信用体系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系统信用建设也在逐步推进,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多地正在探索建立医保信用评价体系,以实现更精准的监管和更合规的医疗行为。构建了信用等级,比如AAA、AA、A三个等级,不同等级对应不同的信用风险和相应的奖励、惩戒措施。

二、医疗服务信用监管

医疗信用监管在大陆地区尚处于探索阶段。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国家医疗服务多元化监管试点城市,创新医疗服务信用监管制度体系,包括建立信用信息记录和报送、信用报告和信用审查、信用承诺、信用评价、联合奖惩、信用修复等多项信用制度。其中苏州市提出了 “双书同达”,不断完善信用修复流程和机制,实施行政处罚决定书、信用修复告知书“双书同达”,并在卫健领域实现全市首家建成信用修复线上渠道,实现企业和群众一次不跑“零接触”。在全国其他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探索举措。

三、做好医疗信用建设的关键环节

抓好医疗信用建设的关键环节,可以有效激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规范行为,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一是信息与数据的真实性。医疗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在于信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各地各级医疗机构和监管部门需要连续性地采集医疗信息,包括科研水平、诊疗过程、医药使用、治疗效果、愈后评价等。同时,还应包括资质审评、执业登记、注册管理等官方信息,以及专业组织、第三方机构、行业协会、专家组等方面的权威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评价。这些数据为构建科学的医疗机构与医师评价模型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的医疗机构与医师评价模型,将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高度科学化的使用。例如,可以分为医德诚信、专业能力、从业经验、患者评价等多个维度,形成类似“信用分”的可用结果,并根据情况实时更新数据或定期更新评价结果,从而为社会提供可靠的医疗机构与医师选择参照。建立以医护人员个人版本的诚信之星评选认定工作,佩戴诚信之星标徽,工作牌,创建诚信科室,对整体医疗机构无论是三甲医院、二甲医院、民营医院都将纳入诚信评价体系,根据实际情况评价出AAA、AA、A等级的信用认定,体现荣誉,鞭策集体守信。

二是健全的激励与惩戒制度。通过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对守信医疗机构和医师给予激励,如优先审批、简化流程、扩大医保额度等;对失信者则实施联合惩戒,如公开曝光、限制执业、取消医保定点资格等。这种机制可以有效净化医疗环境,促使医疗机构和医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提高服务质量。

三是医疗领域信用应用场景拓展。在“互联网+信用+医疗”的模式下,为高信用人群提供门急诊便捷就医和住院减免押金服务,既提高了就医体验,也增强了患者对医疗系统的信任。

四是完善法规制度。信用的基石是有法可依,没有法律强制力约束的诚信基础是自律,自律在巨大诱惑时会出现背叛内心,会造成诚信可有可无,守信者未得到褒奖,失信者却逍遥快活,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例如,30年前开车可以不系安全带,不违规,20年前不系安全带不违法,现在不系安全带,叫违法,除了扣分还要罚款,借鉴交法规则制定信用年度积分,信用积分被扣光了那就要重新学习了,关联到晋级,升迁,福利,职称评定等,法律强制力会让人们潜移默化不去触碰道德的红线。 

五是执法权力明确界定。目前国家各部委大多都设有与信用建设相关联的司局、信用处或信用中心,但是只有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系统具有执法权,而这个权力有些形同虚设,没有强力的执行机构,没有强有力的震慑作用,没有给失信者或机构画好红线以儆效尤。

六是培养市场化的信用监察员与志愿者。与人社部等相关部委人才培养中心,制定信用监督人员使用的教材及证书,通过专业化的培训,吸纳部分复转军人、毕业大学生、社区活力老人等有系统地组织起来,形成具有一定专业水平的职业信用监察人员,一部分信用监察志愿者,照亮着社会的每个角落,让他们有指正权、有纠错权、有宣导权、有教育权,重大信息向当地执法机构直接汇报,发动群众同心干,营造人人敬畏诚信、人人真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秩序。  

总之,医疗系统信用建设是构建诚信社会的重要一环。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健全的激励惩戒机制、广泛的信用应用和透明的信息共享,我们可以逐步建立起一个诚信、高效、优质的医疗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可靠的医疗保障服务。

(供稿:北京信用学会医疗信用专委会)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