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何振浩:在写实与当代之间探寻绘画的无限可能
——对话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系主任何振浩
来源:民生网
2025-03-04 17:48:10

在中国当代油画界,何振浩的名字与“写实”紧密相连。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造型艺术系主任,他的身份跨越艺术家、教育者与研究者,以多元视角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开辟出独特的艺术路径。从中国美术学院到上海师范大学,从传统写实到当代艺术的探索,何振浩的艺术之路充满了对写实油画的执着与对当代艺术的探索。

何振浩的艺术生涯既是一场对技艺的深耕,也是一次对生命与时代的深刻叩问,试图在写实与当代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用画笔记录时代的变迁与人类的情感,表达对世界的深刻思考。

写实油画的启蒙与深耕

1975年,何振浩出生于浙江海宁,自幼便对绘画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的艺术之旅在中国美院附中悄然启航。1994年,他顺利从中国美院附中毕业,并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美院油画系,这段学习时光让他与写实油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然而,何振浩坦言,在本科阶段,他曾一度感到迷茫。“那时候年轻气盛,我还沉迷于乐队,未能全身心投入专业发展中。”他回忆道。

1998年,何振浩从中国美院毕业后,在杭州一所中学当了一名美术老师。三年后,他毅然决定继续深造,考入了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并有幸师从著名画家徐芒耀教授。“这阶段的学习,让我重新夯实了专业基础。”何振浩感慨地说,“我对写实油画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2005年,何振浩以优异的成绩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毕业,并留校任教,此后他的艺术生涯与教学紧密相连,相辅相成。2010年10月,何振浩获得上海市年度特别文艺人才奖。

作为访问学者,何振浩曾于2012年前往中央美院,跟随油画系材料表现工作室的张元老师学习。这一年的脱产学习,使他在绘画材料与技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对油画的表现力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何振浩开始尝试将传统写实技法与综合材料相融合,探索油画语言的多样性。

四年后,何振浩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美学博士专业,师从刘旭光教授。三年的博士生涯,让他得以从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艺术,将艺术实践与社会学、美学理论紧密结合,形成了“技、艺、道”三位一体的独特创作观念。

2017年,何振浩参加了中央美院国家艺术基金“油画肖像画高端人才培养”项目。这一项目不仅让他结识了更多杰出的同行,更让他对肖像画有了全新的认识,为后续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启迪。“肖像画不仅是外貌的描绘,更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他深有感触地说。

对于何振浩而言,绘画不仅是技术的累积与现实的再现,更是一种思想的传递,一种对世界的深刻感悟与独特表达。“我画人物,更像是画一种内心情绪;我画景,也像是画我自己的内心投射。”何振浩说。何振浩的创作过程常常充满了不确定性与挑战,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

写实与当代的碰撞

何振浩的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但他并不局限于传统的写实语言。他的作品既继承了古典写实油画的精湛技艺,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观念与表达方式,常常通过细腻的笔触和含蓄的情感,展现当代人的精神状态与心理特性。

2008年,何振浩创作的《美人鱼》,通过超现实的构图与古典技法结合,探讨现代人的精神困境。2009年的作品《等待夕阳》则以老宅的残影映射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断裂。

何振浩尤其擅长以“微小之物见宏大”。在《老宅记忆》(2013年)中,斑驳的墙面与褪色的家具成为时间与记忆的载体,丹培拉技法的叠加赋予画面历史的厚重感。这种对日常物的诗意化处理,既延续了古典写实的严谨,又融入了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形成独特的“隐喻现实主义”风格。

何振浩的女性系列作品以忧郁的氛围著称,画面中的人物常常处于一种孤独的冥想状态,仿佛在思考生命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而男性肖像系列则表现出内在的力量感,表达了对这个世界的无声回应。

与此同时,何振浩也在尝试将当代艺术的观念融入写实绘画中。他的风景系列作品以不寻常的视角表现平常之物,试图在微小中体现宏大,在平实中凸显生命的精彩与悲情,他希望通过绘画,表达对当代社会的思考与关怀。

“酿画”是何振浩对创作过程的比喻——如同酿酒般反复沉淀、发酵。他常以多层罩染技法营造画面的深邃感,认为“每一遍覆盖都是对物象与内心的双重挖掘”。这种创作哲学使他的作品在写实表象下充满哲思,如《活水》系列(2013年)通过水的流动性与凝固感,探讨生命与时间的辩证关系。

2011年,何振浩的作品亮相法国巴黎“上海青年美展”,以东方写实语言对话欧洲当代艺术。2019年,何振浩参加西班牙巴塞罗那TIAC Academy与M.E.A.M现代艺术博物馆共同主办的展览——“具象绘画在中国”邀请展,并获得MEAM评委会奖。2021年4月,作品《小佛头》和《远眺阿尔瓦拉辛》以静物与风景的哲思征服国际评委,分别在“从塞维利亚到中国”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赛中获静物单元一等奖和风景单元三等奖。2022年8月,参加第二届委拉斯凯兹绘画雕塑大赛获最佳创新奖三等奖。

何振浩始终强调“本土性”是国际对话的根基。在2024年第十四届全国美展中,他以策展人身份推动油画展与数字艺术的跨界呈现,主张“科技应服务于艺术的人文内核”。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他的创作中——2021年的《大河谷》以数字技术辅助构图,却以传统笔触保留手绘的温度,展现“技术赋能而非取代”的艺术立场;该作品参加“追光合奏” 提香绘画大赛学术邀请展,获大赛提名奖。

面对AI与数字艺术的冲击,何振浩表现出冷静的乐观:“科技可以生成无数方案,但选择的标准永远来自人的心灵。”他近年参与的“油画保护与修复科技手段应用”项目(2019年)正是这一理念的实践——通过光谱分析等技术修复古典油画,同时坚守手工修复的不可替代性。

对于中国油画的未来发展,何振浩提出“大绘画”概念:打破材质与画种的界限,以综合视角重构艺术教育体系。在他看来,传统写实与当代实验并非对立,而是“同一棵树上的不同枝叶”。

在学院与社会的交汇处播种

上海师范大学是何振浩职业生涯的第二个驿站。桂林路上的校门朴素而庄重,仿佛诉说着岁月的沉淀。踏入校门,一条林荫道引领着前行的脚步,直至尽头那“为人师表”的造型花坛映入眼帘。开阔的操场、幽静的红砖教学楼、生机勃勃的大草坪、波光粼粼的学思湖,这些景象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深深镌刻在他24年的光阴记忆中。它们不仅见证了他的青年韶华,如今也正陪伴着他步入中年的新篇章。

何振浩的艺术成就斐然,不仅体现在他那一件件匠心独运的作品中,更彰显在他对艺术教育事业的卓越贡献上。他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又是一位拥有独到学术见解的学者。在他的悉心栽培下,一批批优秀的艺术人才脱颖而出,为艺术界输送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其中不乏当代艺术界的中坚力量。

“绘画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为有思想的艺术家。”何振浩说,“我们需要教会学生如何洞察世界,如何发现问题并整合信息,更要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仅学习写实油画的技法,还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深入理解艺术与社会的关系。

何振浩始终致力于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他深信,大学教育亟需注入一股新鲜血液,突破传统教学的框架,不应被既有的教育模式所局限。何振浩主张,教学并非必须局限于教室之内,有的课程在户外特定环境中进行或许更为贴切,而有些课程则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自主查阅资料、搜集素材。

为此,他坚持不懈地带领学生深入乡村进行写生实践,让学生们摆脱日常生活的慵懒状态,全身心地沉浸于创作之中。“这样一来,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紧密。”他欣慰地说。除此之外,何振浩还大胆尝试将工作营的模式融入课堂教学,作为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通过一系列短期、高效、快捷的项目实践,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何振浩的教学以“专业性与开放性”为特色,既传授古典技法,又鼓励学生探索个性化表达。他提出“基础是根,视野是翼”的理念,强调本科阶段需夯实技术,而研究生阶段则需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社会洞察力。  

2019年,何振浩参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的教学项目,探索如何将城市文化空间转化为“开放式课堂”,为艺术教育开辟新天地。他主导的“绘画创作理论”课程,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通过精心设计的16个主题模块,将艺术史、美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紧密融合。

以“当代艺术的符号学分析”单元为例,何振浩引导学生从敦煌壁画的古老韵味到安迪·沃霍尔作品的现代气息中提炼文化符号,从而培养出学生跨时空的审美判断力和深邃的艺术洞察力。

这种独树一帜的教学方式,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为何振浩本人的艺术创作注入新的灵感。例如,他的作品《执笔者》(2011年)中对工具与人的关系深刻探讨,便是在课堂理论碰撞中闪现的火花。

何振浩并非一位拘泥于单一风格的画家,他热爱在绘画的广阔世界里自由探索、尽情玩味,因此他的绘画风格多样且变幻莫测。这种风格上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启发作用,避免了学生被老师的某种固定风格所局限,鼓励他们勇敢追寻自己的艺术语言。

“艺术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敏锐洞察力的艺术家。”何振浩深情地说道。他衷心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学,能够助力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艺术方向,让他们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勇往直前,走得更远、更稳。

谈及艺术生的职业前景,何振浩坦率地表示:“毕业后,能够全身心投入创作的学生仅占两成左右,而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更是凤毛麟角。但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让每一个人都能学会以美学的视角去审视生活。”他积极倡导学生们投身于公共艺术教育之中,并努力推动美术馆与高等学府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联动。

存疑是一个不断出现的心灵节点

回顾近年来的绘画艺术历程,何振浩坦言,存疑始终是他心灵深处一个不断浮现的节点。他之所以坚持不懈地绘画,正是因为在这种存疑的状态中,他始终怀揣着解疑的渴望。创作的起始总是伴随着模糊与混沌,而后逐渐变得清晰、明朗。然而,清晰之后又会有新的疑惑涌现,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他绘画过程的常态。

幸运的是,何振浩的作品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绘制过程,这为他提供了一个充分自我矛盾又自我化解的纠结过程。他留下的每一幅作品,都像是这场心理纠结的副产品,让人难以界定它们究竟是完成了还是未完成。

在展览时,作品或许能暂时停留于某一状态,但当他开启新的画布时,内心解疑的企图便又蠢蠢欲动。旧的绘画作品解答了之前的疑惑,却也可能引出新的谜团。于是,他再次踏上解疑的征程,过程跌宕起伏,而结果往往归于安静平实。

这或许就是何振浩认为可以停笔的关键时刻——当纠结暂时平息,疑惑得到暂时解答,画面所呈现的世界接近了他内心的那个理想图景。这,或许就是艺术家眼中独一无二的对象世界。

绘画,本就是在方寸画布上重新构建一种新的视觉秩序。这一过程虽不易,但当秩序逐渐明晰,便是停笔之时。画家不同于建筑设计师,无法将设想交付他人实现,而需亲自想象、独自营造。因此,画画的快乐、痛苦和成就感,唯有画家自己能够深切体会。

这个世界日新月异,不断带来新的信息和观念。然而,艺术却如同一道过滤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提炼。何振浩在尝试新事物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审视它们。他力求让这些新信息通过绘画的过程,自然而然地融入自己的画面,也渗透进自己的心灵。

在何振浩看来,历史上的绘画、东西方的绘画艺术,都是他这台过滤器中的重要元件;而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则是这台过滤器的心脏。前者决定了绘画的深度,后者则赋予了绘画以真实。审视和思考伴随着他的绘画尝试,因为他始终有一个参照系统在衡量这些信息,从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东西,让它们融入画面,产生最有价值、最深刻的对话。

何振浩的绘画之路,就是在新旧事物的不断刺激中,自我思考、自我过滤,再存疑、解疑的过程。他凭借自己擅长的技艺,更加自如、深入、精确地实践着这一充满个人色彩且意义非凡的过程。最终,他留下的这些作品,见证了他在此时此地的存在与探索。

何振浩深信,绘画乃是人类思想的另一种图像史。画画这一艺术形式,其历史源远流长,早在被正式认定为艺术之前,就已承载着为帝王献祭、为宗教服务的重任。各古代文明之所以都拥有自己的绘画艺术,原因便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截留我们所见世界的可行途径。在这一截留过程中,人的情感、愿望、幻想等主观思想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其中,使得绘画成为人类心灵的镜像。

艺术家们通过绘画,将自己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独占为己有,为其打上独特的标签与烙印。因此,在画家群体中,不乏那些怀揣梦想的狂人。他们或多或少都怀揣着一种用绘画改造和占有客观世界的企图。然而,留存下来的绘画作品所展现的世界,皆是画家们理想化的客观世界,因此每一幅作品都独具特色,异彩纷呈。

对何振浩而言,绘画已悄然成为他最为贴切的自我表达方式。无论生活如何风云变幻,无论世界如何新陈代谢,新事物层出不穷而旧事物逐渐消逝,绘画都是他选择的一种从容不迫、自言自语般的回应方式。他运用一笔一画、一层叠一层的最为质朴原始的手法,静静地记录着内心的波澜与思考的轨迹。在这场试图探索与把握的旅程中,他最终留存下了自己独特内心世界的瞬间定格。

历史,总是比现实更加深沉而厚重。每当他在绘画的海洋中遇到迷茫与困惑,翻阅艺术史总能为他点亮一盏明灯,带来无尽的启发与帮助。我们固然要直面当代社会的现实,展望未来的无限可能,但历史的脉络却能让我们洞悉那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珍贵线索。或许,这正是艺术经典所蕴含的、无法估量的真正价值。

从海宁少年的青涩起步,到如今成为学院教授的成熟稳重,何振浩的艺术生涯始终围绕着“酿”这个字眼展开:酿就技艺的醇厚韵味,酿出思想的深邃广度,酿出教育的温暖情怀。他的作品与教学,就像他笔下描绘的老宅与雪景,外表平静却内蕴磅礴之力,写实之中指向超越。

何振浩始终在绘画的广阔天地中探寻属于自己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在写实与当代之间寻找那微妙的平衡点,试图通过绘画这一媒介,向世界传达他深刻的思考与感悟。正如他所言:“绘画是自我解疑的无尽循环,每一幅画作都是对这个世界的一次全新提问。”

在这条不断追问的道路上,他将继续以笔为舟,扬帆远航,驶向艺术与生命的更深远处。他怀揣着对中国油画教育发展的热切期望,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与教学,为中国的艺术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明泽 陈曦)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