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墨缘乡情禅心 —— 孙伟悬针篆与王林禅意书画双人展” 在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释源美术馆开幕,为古都洛阳增添了浓郁醇厚的艺术氛围。
展览中,两位艺术家携手合作,以书画艺术为载体精心呈现《佛说四十二章经》。孙伟悬针篆的庄重规整,与王林禅意画的灵动洒脱相互辉映,形成了奇妙的视觉张力。古朴典雅的悬针篆文字,宛如智慧的种子,为画作深深植入丰厚的文化底蕴;而禅意画中栩栩如生的形象,又似灵动的解说者,让经文内容变得直观可感。二者的结合,无疑是书法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跨越界限的完美对话,更是传统文化与宗教文化在艺术维度上的深度交融与碰撞。
孙伟在悬针篆创作领域造诣非凡,其作品不仅饱含着对经典的崇高敬意,更融入了他对书法艺术的创新性理解与深刻洞察。王林在绘画技法方面同样独树一帜,他巧妙地融合传统笔墨技法与现代审美标准,行笔果敢自信,用墨粗放豪迈却不失稳重,在浓淡相宜的笔墨变化间,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独特笔墨语言体系。
悬针篆作为小篆的独特变体,具有极为独特且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其笔画形态极为讲究,呈现出横粗竖长的鲜明特点,竖画收笔时出锋锐利,宛如悬针般刚劲有力。字体修长优雅,结构对称和谐,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精妙绝伦的秩序美、节奏美与装饰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悬针篆曾广泛应用于诸多官方重要场合,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然而,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浪潮中,悬针篆的传承与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临着逐渐被遗忘的困境
作为中华悬针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以及国家字库 “孙伟悬针篆” 的创始人,孙伟的作品在本次展览中散发出令人瞩目的独特魅力。数十年来,他如苦行僧般潜心研习书法,凭借这份执着与坚守,取得了当代悬针篆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他精心编著的《悬针篆书法》教材,犹如一部悬针篆的百科全书,详细阐述了悬针篆的发展历史与理论研究,深入涵盖了笔法、笔顺、结构及章法等多方面特点,为悬针篆构建起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孙伟耗费近五年的心血,完成了包含八千多字的悬针篆电脑字库,并获得国家版权局的正式命名。让古老的悬针篆搭上了现代科技的快车,实现了从传统书写形式到数字字库的华丽转身与创造性转化。这不仅为悬针篆在现代社会的广泛传播与多元应用开拓了全新路径,也让悬针篆在文化研究领域以及艺术设计、装饰装潢等生活领域,都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无限可能。
王林则学养深厚,在精通中国传统禅意水墨的基础上,尤以 “儒释道” 人物画最为精妙独到。他的禅意画是对传统水墨人物画的大胆创新与发展。在立意方面,他始终秉持传统绘画中 “意境为上” 的核心理念,高度注重 “气韵生动”,执着追求写意精神。他巧妙地将禅意中 “虚无归真” 的深邃哲理与绘画中 “似与不似” 的美学理念相融合,成功营造出空灵、静谧的艺术境界。观赏者置身于他的画作前,仿佛能穿越尘世的喧嚣,感受到超脱凡俗的宁静与祥和,心灵得到深度的净化与洗礼 。
在表现手法上,王林突破传统罗汉画的局限,把原本神秘的宗教人物人性化、生活化、通俗化、艺术化。比如他笔下的罗汉形象质朴亲切、个性鲜明,以夸张而不失真的艺术手法,赋予人物丰富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让观者产生强烈的亲和感与认同感,这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更是对传统佛教绘画题材的一次大胆革新,让古老的绘画题材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墨缘乡情禅心——孙伟悬针篆、王林禅意书画双人展”,堪称一场传统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度探索实践。孙伟的悬针篆与王林的禅意画,在牢牢坚守传统根基的同时,分别以别具一格的创新手法,为古老艺术形式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活力。他们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的丰硕结晶,更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强劲动力。观众在欣赏艺术之美的过程中,能够深度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无疑为当代艺术创作与文化传承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与启示。
此次展览选在白马寺举办,旨在促进宗教文化与艺术文化的深度交流与融合,让艺术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有力载体。通过这一平台,能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悬针篆、禅意画等传统艺术形式背后的文化内涵,从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使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魅力。
(陈达)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