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家事纠纷如何既“断得清”又“护得稳”?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妇联与区法院以“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为核心,创新构建“智慧审判+温情调查+实践检验”全链条解纷机制,近日成功化解一起涉三子女抚养的离婚纠纷,为打造儿童友好城市提供了司法实践样本。
当事人罗某与陈某于2009年结婚,育有3名子女。2024年9月,罗某向法院起诉离婚,案件受理后,法院发现该案存在三重难点:一是陈某因异地工作导致亲子关系疏离;二是双方对三名子女由谁直接携带抚养争执激烈;三是涉及夫妻共同债务负担问题。传统审判模式难以全面兼顾各方权益,禅城法院遂启动与妇联共建的“家事网上法庭”,创新采用“云端审判+实地调查+试验观察”三步工作法,推动纠纷实质性化解。
数字赋能:云端审判守护亲情纽带
针对当事人异地分居、情绪对立的情况,法院依托家事网上法庭系统开展“无接触”审理。在云端调解过程中,法官发现双方虽同意解除婚姻关系,但对子女抚养安排各执一词。为避免“拉锯战”伤害儿童心理,法院决定引入家事调查员机制,将审判视角从“夫妻争议”转向“儿童需求”。
温情调查:儿童心声成为裁判指南
禅城法院向区妇联发出《家事案件调查委托函》,由2名家事调查员开展深度走访。调查显示:三名子女自幼由母亲罗某及外祖父母照料,生活稳定且情感依赖深厚;父亲陈某因长期在外,亲子互动有限,且缺乏家庭支持帮助,同时抚养三名子女较为困难。孩子们明确表示“希望和妈妈一起生活”“不想和兄弟姐妹分开”。这份以儿童真实意愿为基础的调查报告,成为后续审理的重要参考。
创新实践:试验观察让爱看得见
面对陈某的强烈异议,法院创新“试验性抚养观察”机制:在春节假期由陈某独立照料子女。后续回访发现,陈某仅履行三天照料义务且陈某的实际照料能力与承诺存在差距,子女均表示希望维持现有生活。这段亲子关系实践不仅验证了调查结论,更让当事人客观认识到儿童的真实需求。
经多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协议:三名子女由母亲罗某抚养,父亲陈某按月支付抚养费并享有探视权,夫妻债务问题也得到妥善安排。
该案充分彰显了“法院+妇联”联动机制的制度优势:一方面,法院依托妇联的基层治理网络精准把握社情民意;另一方面,妇联借助司法权威提升调解效能。特别是在儿童权益保护方面,该案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将“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从法律条文转化为可操作的司法实践,为同类案件处理提供了宝贵经验,真正实现了“办理一个案件,守护一家幸福”的司法效果。
(盛文弦)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