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记者 于海军
右手轻搭楼梯扶手,脚步快速而稳定地点触台阶,迅速下楼。
视障女孩马明的这个速度比一般的正常人还要快,刚刚老师递给她的折叠盲杖,她攥在手中并没有用。从四楼到一楼,她对校内每天的必经之路已了然于心。不过,老师还是在身后叮嘱她“慢一些”。
马明今年17岁,是北京市盲人学校高二学生。外出去学校周边,她无须过多准备,盲道给她提供了重要的导航信息。
中午12点30分,学校附近人、车并不多。马明走出校门,沿着学校东侧的彰化南路行走,进入城市街道。马明握紧手中的盲杖,熟练地用盲杖扫过地面,盲道砖凸起的纹路在脚下延伸,沿着校园外侧笔直的盲道行走起来较为顺畅,速度并不比校内行走时慢。
走着走着,遇到井盖,马明放缓速度,原本笔直的盲道在铺设时因为井盖拐了一个弯。马明行走时要依靠盲道,每次遇到井盖,她都要减缓速度或变得迟疑。
对于盲道上的这种拐弯,马明和老师们觉得没有必要,笔直地铺过去也没问题。因为拐个弯对于马明和其他视障同学来说,会增加行走时的信息干扰。
行至彰化南路与五路居南街交会处,马明停下等待红绿灯。更大的挑战出现了:人行横道红绿灯的提示音响起,但其微弱的“滴答”声几乎被周围的车流声完全覆盖。
马明站在路口边缘,等待确认安全的信号。车辆停了下来,但是绿灯留给马明的时间已不足10秒钟。车辆再次通行,马明仍然没有动,她专注于倾听车流声,准备选择恰当时机安全通过。
无障碍环境建设体现着城市的温度。近年来,北京市城区无障碍公交车已达1.2万辆,升级改造了1000余处过街音响提示装置,481个政务服务大厅和72个政府网站完成无障碍改造提升,2000多名专业无障碍监督员活跃在一线。
《民生周刊》记者近日在北京市街头采访中发现,尽管近年来广大民众对于无障碍的认识有了大幅提升,但是,“人人参与、人人共享、人人有责”的无障碍环境建设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占用盲道和无障碍通道等情况仍时有发生。
吃过盲道的亏,“不能完全依赖它”
北京市盲人学校位于海淀区五路居11号,马明在这里学习的方向是音乐,她爱好唱歌、弹琵琶和朗诵,还喜欢做手工。马明在学校的生活非常丰富,学习之余她还积极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器乐团、合唱队都有她的身影。
每周五上完课,马明都会回到位于大兴的家中,一般情况都是由母亲来接她。平时外出,去距离较近的地方,她会拿着盲杖自己走;如果出行距离较远,她也会选择打车。
在马明看来,把盲道作为一种参考可以,但是不能完全依赖它。之所以不能完全依赖盲道,因为她吃过盲道的“亏”。
“在盲道上行走,像随意停放的自行车,或者突然出现的障碍物,都特别容易让我们有危险。尤其是一些出其不意的坑,有时候盲杖扫不到。”马明说,去年外出时她就遇到一个小坑,崴过一次脚。
“经常容易撞到,尤其是在地铁口,很多时候都会把盲杖伸进自行车轱辘里面去,特别麻烦。”马明说,自行车占用盲道问题,相关部门也治理了好几年,但效果平平。
还有一种情况,马明觉得也不适合走盲道。“有一些路,路面非常不平,盲道上的砖已经开裂或松动,这种情况不能走盲道,只能去走侧面。”马明说。
马明说:“假如过马路就过歪了,可以去寻找十字路口前面的盲点来帮助定位,但是有时盲道的拐弯比较多,如果跟着盲道走,就会走迷路。”
所以,在陌生的路段,除了使用盲杖,马明辨别方向和环境信息主要靠听力。比如,通过车流声音来定向,“听力是不会骗我的。”马明说。
马明在盲道上行走。(图/于海军)
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完善,但仍有很大的优化提升空间
在一些盲道铺设过程中,遇到井盖会铺设出一个“几”字形的拐弯,一些路口盲道的铺设则更为杂乱,这些情况都会对视障群体造成信息干扰,甚至误导。
马明说:“刚开始的时候我是跟着盲道走的,后来走多了,吸取的教训多了,我就会选择忽视它(没必要的拐弯)。”
马明坦言,对于盲道处有井盖这种情况,要么把井盖放盲道外面,要么就不要在井盖周围设盲点。目前的情况是经常在井盖旁边铺设一圈盲点,视障者体验就不好。
“走了一些没有必要的路,我觉得是没有必要的一件事。”马明说,一些公交站站牌下也有类似的情况。
“在路口等红绿灯,有时无法通过语音播报来判断,不知道该走还是该停。”马明认为这方面也需要改进,要让视障群体得到明确的信息。
公交站报站语音对视障群体也很重要。“有的时候我们要坐公交车,会因为它不报站而错过这个车。”马明说,如果给公交站牌安装一个语音提示,车辆到站前语音提示,这样会比较方便。而现在马明大多数时候会选择询问路人。
针对一些盲道和无障碍设施存在的问题,马明认为,最先需要解决的是盲道乱停车的问题;解决盲道盲点的铺设问题也十分重要,不能那么乱,也不要乱拐弯;红绿灯语音提示、公交站车次提示以及路面平整性都有待提升。
在马明看来,有时候公众对盲道的认知不够。“我接触过很多人,看我走在盲道上都非常好奇,说你为什么沿着(它)走。公众对盲道存在的意义没有明确认知,所以导致车子乱停放。”马明补充道,有些人甚至以为盲道是人行道上的装饰物。
“安全顺畅的出行,可以增强残疾人的独立性和自信心”
4岁时,马明随家人从甘肃天水来到北京。在北京的这些年,马明亲身感受到全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关爱,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好。
“回想刚来北京的时候,马路牙子都是突然就断掉的,现在都有提示,坡道也有提示。公共场所会专门建造无障碍通道,非常适合视障人士使用,各种电梯包括地铁站内都有盲文提示,对我们帮助比较大。”马明说。
总结起这些年的变化,马明表示,城市地面的平整性比以前好很多,车子随意停放的情况也比以前好了,还有公共场所的语音提示和电梯盲文也在逐步完善。
安全顺畅的出行,对于视障群体来说十分重要。
马明说:“安全顺畅的出行,可以增加残疾人的独立性和自信心,还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不会跟社会产生那种错位感、距离感。”
马明就读的北京市盲人学校,被誉为“视障教育人才的摇篮”,其前身是“瞽叟通文馆”,由苏格兰人穆·威廉与两名中国友人创建于1874年,1920年学校迁至现址。作为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百年来,北京市盲人学校在国内外视障教育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
“这些年,学校、社会对视障群体的帮助非常大。希望公众可以多了解一下盲人,可以让我们的交流变得更加顺畅。”马明说。
马明表示,现在社会对视障群体越来越友好,对残疾人的服务越来越完善,无障碍设施也在不断优化提升。她希望广大视障群体可以大胆走出家门,去探索外面的美好世界。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3期、6月23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引题)记者陪同视障人士外出体验盲道等(主题)无障碍设施日益完善,但仍需优化》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