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连市金普新区以“五有”模式织密三级养老服务网络,让银发生活更有质感​
来源:民生网
2025-08-13 09:53:21

78岁的独居老人李奶奶每天准时到社区食堂就餐,餐后还能在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站参加书法班;农村地区的王大爷通过村级养老服务点,定期享受上门生活照料…… 这些温暖场景的背后,是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社区食堂的热乎饭菜到居家上门的贴心照料,从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到医养结合的精准保障,一张覆盖“县乡村”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正不断延伸拓展。

作为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区域,金普新区户籍人口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占比达 26.92%,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金普新区以“五有”创新发展模式为引领,持续深化养老服务机制改革,构建分层分类养老服务体系,让“夕阳红”绽放出别样光彩。​

体制机制运行有创新,搭网络建设“实框架”

金普新区打破传统养老服务的行政化壁垒,构建“政府主导、国企引领、多方参与”的协同模式,为三级养老服务网络搭建起高效运转的“四梁八柱”。通过PPP项目顶层设计,将分散的公办养老服务资源整合交由国企专业化运营,既盘活了闲置的乡镇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资产,又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让“15 分钟养老服务圈”从规划变为现实。​

银发经济产业促进协会的成立更成为激活网络的“关键纽带”,通过链接养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及社会组织,推动社区养老服务站与医疗机构结对、居家服务与志愿者队伍联动、机构养老与老年大学合作,形成“决策—执行—赋能”的闭环机制。

如今,从城区到乡村,三级网络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快速响应老人需求,机制创新的“乘数效应”持续释放。金普新区社会福利院开发区分院,地理位置优越,是个天然氧吧,以“价格亲民、设施完善、服务专业”为特色,在“公建国营”改革后,由区属国企统筹运营。配备了持证护理团队及医护人员,贴心照护老人们,让老人摆脱了“身边无子女”的养老困境,每晚三次查房、凌晨 4 点起床打扫的贴心服务,让 84 岁的郑凤英老人倍感温暖。​

“事业产业发展有体系”,推服务供给“全覆盖”​

金普新区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以“多元供给”回应“多元需求”。在机构养老层面,实现“高端有引领、普惠有供给、兜底有保障”——颐景荟康养中心等高端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文化养老等高品质服务;国企运营的普惠型养老院价格亲民、服务规范;公办兜底机构则为特困老人筑牢“保障网”。​

社区养老作为网络的“中间枢纽”,创新推出“嵌入式床位 + 老年助餐”服务。在街道层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设置护理型床位,老人无需远离熟悉环境即可享受专业照护;在村(居)层面,社区食堂破解“吃饭难”问题,通过“公益 + 市场化”模式实现可持续运营,日均服务老人超5000人次。

光中街道体育场社区食堂,采用“中央厨房+社区配送”运营模式、“自助餐+小碗菜”选餐模式,日均服务老年人超 500 人次,通过政府补贴+市场化运营,实现13元全品类自助、10元暖心套餐全覆盖 。​

居家养老则聚焦“精准滴灌”,针对经济困难老人提供免费上门服务,涵盖助浴、助医、助洁等内容;面向普通老人推出市场化服务包,满足康复理疗、家政护理等个性化需求,让三级网络真正触达老人“家门口”。

马桥子街道华润社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自运营以来,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该中心建筑面积722平方米,设有专业照护床位、日间照料床位30余张,主要为失能、半失能长者提供生活照料、基础康复、日托、短托及养老服务。中心的一线护理人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

“重点难点突破有亮点”,助服务落地“可持续”​

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生命力,在于解决“急难愁盼”的实效。针对社区养老“公益难持续”的痛点,新区社区食堂通过错峰向社会开放、承接企业团餐等方式,平衡公益属性与运营效益,如今80% 的社区食堂实现良性运转。

富岭村社区食堂位于二十里堡街道富岭村,是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打造村集体自营的惠民食堂,食堂打破传统套餐模式,结合当地居民消费水平和饮食习惯,创新推出特色“小碗菜”、1元主食自助、3元一饭一菜随心选等物美价廉的多元化菜单,有效增进邻里交流互动,不仅提升本村村民生活质量,还可辐射周边其他 5 个社区(村),充分满足农村地区老年人助餐需求。​

居家服务引入“邻里互助”模式,组织低龄老人帮扶高龄老人,既降低服务成本,又传承邻里温情。在农村地区,村级养老服务点依托社会组织实现老年人关爱探访全覆盖,鼓励有能力的村民、低龄老年人加入志愿服务团队,无偿或抵偿提供助餐、陪伴服务,让养老服务在乡村“接地气”“留得住”。

标准化建设更让服务提质增效,从居家上门的服务流程到机构养老的护理规范,从社区食堂的食品安全到嵌入式床位的适老化标准,统一的服务规范让老人“用得放心”、服务者“干得明白”,为三级网络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能。​

“创业链业集聚有优势”,为网络升级“强支撑”​

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源头活水”。金普新区发挥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势,为网络节点提供适老化食品、康复辅具等物资支撑;依托高校科研资源,推动智慧养老设备在社区服务站、居家服务中的应用,如智能床垫、紧急呼叫系统等,让传统养老服务“插上科技翅膀”。​

“1+4+5”产业矩阵更与三级网络深度联动:银发经济创新产业中心研发的适老产品优先在社区、机构试点;直播基地推广的老年用品通过居家服务渠道直达老人家中;“宝妈变宝马”培训项目培育的从业者充实到社区、居家服务队伍中,形成“产业反哺事业”的良性循环。​

“生态业态拓维有活力”,让服务边界“再延伸”​

借助“中日韩康养产业合作项目”,金普新区将国际先进经验融入三级网络:引入日本介护服务标准提升机构护理水平;借鉴日韩社区养老模式优化嵌入式服务;与全国头部平台合作,为居家老人链接优质资源。

“医养+文旅+消费”的融合场景更让网络“活”起来:社区服务站定期组织老年近郊旅游团,机构养老与周边景区合作推出 “康养旅居”,居家服务链接社区优品团购提供“一键购物”,让养老服务从“保障基本”向“品质生活”跨越。金石滩街道金宁社区全面打造“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实现康养、娱乐、助餐、购物一站式服务,还结合滨海资源开发季节性康养旅居项目。

如今,金普新区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已成为“五有”模式的生动实践场。从机制创新到体系构建,从难点突破到产业协同,再到生态拓展,每一个环节都紧扣老人需求,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的愿景照进现实,为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写下温暖注脚。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