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过半,不少家庭还带着孩子在旅行、研学路上,全国多地也高温湿热中,中暑、水土不服等问题成了青少年儿童高发健康隐患。
8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2025年第八场健康中国中医药健康促进主题发布会,邀请专家为公众科普“暑期中医药养生”,家长们送上实用指南——不管是外出旅行还是日常户外,这些要点赶紧记牢!
一、暑期出游水土不服?中医教你“稳肠胃”
带娃去陌生地方,稍不注意就可能上吐下泻、没胃口——这就是水土不服在“捣乱”。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玮解释,水土不服的核心是脾胃运化功能受影响,常见症状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浑身乏力。
预防关键:别“猛吃猛喝”,给肠胃留适应期
刚到异地别碰辛辣、油腻、生冷食物,先吃粥、面条配清淡蔬菜,让脾胃慢慢“认环境”。
喝水选瓶装水或白开水,避免因水质差异引发不适;随身带藿香正气散(防暑化湿)、保和丸(消食和胃),提前打底。
每天按揉足三里穴(膝盖下四指处),或练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帮脾胃“加力”。
万一不舒服?食疗+按穴快速缓解
腹胀、没胃口:用山楂、炒麦芽煮水喝,或吃几片烤馒头片(中医认为“焦香入脾”,能吸附湿浊)。
恶心呕吐:3片生姜+5克紫苏叶,沸水冲泡加少许红糖温服,温脾和胃止呕超管用。
配合按揉内关穴(腕横纹上两寸)和足三里穴,各1-3分钟,期间别吃肉、别劳累,让脾胃“歇口气”。
注意:如果症状一直不好转,一定要及时看医生!
二、孩子暑假作息乱?中医“顺时法”帮娃调过来
暑假熬夜、赖床成常态?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提醒,孩子作息要跟着“时辰走”,结合“心肝易旺、肺脾肾常虚”的特点慢慢调。
核心原则:22点前睡觉 7点前吃晚餐
入睡时间:每天比前一晚早睡15分钟,逐步调到22点前——这个时间三焦经当令,能帮肝胆调和气血。
睡前1小时别玩电子设备、不做剧烈运动,试试亲子共读、听音乐或热水泡脚;早上6-7点拉开窗帘,让阳光“温柔叫醒”。
午睡时长:3-6岁幼儿1-1.5小时,7岁以上40分钟左右即可。睡太久反而会让孩子下午没精神,还影响夜间睡眠。
晚餐时间:最晚别超过19点!中医说“胃不和则卧不安”,吃太晚、太饱容易睡不踏实。
积食、睡不好?对症支招
吃太多积食:10克山楂+5克乌梅煮水喝,助消化还安神;睡前按揉涌泉穴、神门穴各3分钟,调和心肾。
入睡困难:喝杯温牛奶。平时胃胀、大便稀,加5克生姜煮一煮;睡眠差、脾气大、大便干,用10克莲子+5克麦冬煮水当茶喝,平息心肝之火。
白天别让娃“宅”着!适当户外运动(打球、游泳、散步)能促进气血流通,但要避开高温时段。
三、高温天出门怕中暑、晒伤?这些细节要做好
炎炎夏日,中暑和晒伤是“头号敌人”。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宋坪从中医角度解读:中暑称为“中暍”,是由于“外感暑邪,热迫气阴,导致气阴两伤”,在治疗上要强调清暑解表、益气养阴。晒伤称为“日晒疮”,属于“阳气灼伤”或者“温热伤津”,需清热养阴、滋养肌肤。
躲避高温是关键:避开正午“烤验”
别在中午12点-15点长时间待在户外,尽量选早晨、傍晚出门。
穿轻薄透气的棉麻衣服,戴宽檐帽、太阳镜,撑遮阳伞;根据肤质选物理或化学防晒霜,提前做好防护。
补水+饮食:给身体“降温”
出汗多了别只喝白水,加少许盐的淡盐水或含电解质的饮料更能补体液。
多吃西瓜、黄瓜、绿豆汤,清热解暑还补水。
万一中招?这样急救
中暑:立即移到阴凉通风处,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毛巾擦头、颈、腋下降温;喝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若意识模糊、高热抽搐,赶紧送医!
晒伤:先用冷水湿敷皮肤缓解灼热,别用刺激性清洁剂;之后涂芦荟胶促进修复。多喝水、别抓挠,若出现大面积水泡或剧痛,及时就医。
暑假出行,健康为先!这些中医妙招简单好操作,转给带娃的朋友们,一起平安过夏天。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