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金融业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实践中,养老金融创新成为破解老龄化难题的重要抓手。近日,“江苏金融业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专题调研”活动,走进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苏州市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探寻“守护夕阳”项目如何以一根扶手为支点,撬动养老金融从“事后赔付”向“全周期风险管理”的范式转型,为乡村振兴中的老年群体保障提供新路径。
跌倒风险背后的养老痛点
苏州,这座经济活跃的江南城市,正面临深度老龄化的考验。截至2024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人口达214.09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6.93%,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在广袤乡村,老年群体的居家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调研中发现,中国疾控中心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数据揭示了一个严峻现实:60岁以上老年人意外伤害发生率达15.3%,是全人群平均水平的1.8倍,其中跌倒是最主要类型,占比42.5%。更值得关注的是,56.41%的跌倒发生在家庭场景,65岁以上老年人年跌倒发生率达15%~35%,70岁以上群体攀升至42%,80岁以上高龄老人跌倒后髋部骨折比例高达65%,往往伴随高额医疗与康复成本。
“老人多独居,厕所、浴室是跌倒高发区,一次意外就可能拖垮一个家庭。”苏州市民政局相关人员坦言,适老化改造需求迫切,但单纯依靠政府力量难以实现全覆盖。正是这一痛点,成为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创新的起点。
从保险赔付到风险源头干预
在普惠金融领域,保险公司通常聚焦“事后赔付”,而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却主动将触角延伸至“事前预防”。2024年推出的“守护夕阳”项目,以免费为老年人家庭安装扶手为切入点,将适老化改造纳入保险增值服务体系,开创了“保险+服务+风险减量”的新模式。
“这不是简单的公益行为,而是保险功能的延伸。”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基于该公司承保的苏州统保老年人意外险,覆盖全市60岁以上老人,覆盖率100%,通过安装扶手降低居家跌倒风险,既减少理赔支出,又提升老年群体生活质量。
调研数据显示,项目实施后,老年人自费加保积极性显著提升:截至2024年6月底,自费加保人数达5.23万人,参保率较去年同期提升6.95%。一根扶手,成为连接“公益服务”与“商业可持续”的纽带——通过风险预防增强老年人对保险的信任,推动形成“服务促保障、保障反哺服务”的良性循环。
数字化赋能下的普惠服务网络
这个覆盖苏州99个乡镇网点的项目,专职服务队伍仅23人。如何以有限人力实现高效服务?数字化工具成为关键支撑。
在投保端,项目上线产品二维码,以乡镇为单位推广,配合社区工作人员上门讲解,让老人也能轻松了解保障方案;在理赔端,“一键式快赔”模式通过接入苏州“苏周到”APP,实现理赔申请“零纸质资料”——无需提交费用明细、医保结算单等繁琐材料,系统直接调取医保数据核实就诊信息,将理赔周期从1.27天压缩至0.71天,效率提升44.1%。
据介绍,“一键式快赔”将理赔周期从平均1.27天压缩至0.71天,关键突破点,一是能够为客户理赔申请时能免去费用明细、医保结算单等繁琐资料,解决客户搜集理赔资料等待时间长等难点、堵点。二是调取医保结算明细数据,免去理赔处理中的采集工作。处理效率更高、更快、更准,免去了票据费用核实、就诊真实性等调查工作,提高了理赔时效。
这种“少跑腿、快到账”的服务,让老人对保险的接受度大幅提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模式已办结理赔12.5万件,赔付总金额1.04亿元。
公益底色与商业韧性的共生
“守护夕阳”项目提出“不看盈利看大义”,但这并非不计成本。其可持续性的核心,在于构建“政府+企业+家庭”的协同机制。
作为苏州统保老年人意外险的主承保商,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承担着该项目13年来年度综合成本均超100%的压力。但通过“守护夕阳”项目的扶手安装服务,公司成功激活自费加保市场,形成“低保障广覆盖(政府统保)+个性化补充(自费加保)”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同时,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计划成立扶手安装慈善项目,引入网络募捐、企业捐助等社会资金,进一步分摊成本。
“政府出资保基本,企业创新拓服务,家庭自愿补保障,三者缺一不可。”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相关负责人评价,这种模式既坚守了普惠金融的公益属性,又通过业务结构优化实现商业可持续,为金融业参与养老服务提供了可复制的平衡逻辑。
据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介绍,传统保险以“事后赔付”为核心,而“守护夕阳”则着重“风险减量”,这标志着保险业正从传统的“事后赔付”模式,向“全周期风险管理”的服务范式转变。这一转变的关键在于:从被动的经济补偿转向主动的风险干预——传统保险的重心在于理赔环节,“守护夕阳”则通过适老化改造等预防性服务,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既减少了赔付支出,又提升了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最终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从“风险补偿”到“全周期守护”
“守护夕阳”的创新,本质上是保险业服务范式的转型。传统保险聚焦“出险-理赔”的单点环节,而该项目通过“安装扶手(预防)+保险保障(补偿)+护理服务(康复)”的全链条介入,构建了“风险减量”的新生态。
调研中发现,这种转型已延伸至产品端:公司正开发专属老年健康险、意外险,嵌入意外住院短期护理服务,涵盖日常照料、康复训练、心理支持等;在服务端,开通高龄老人绿色通道、设置方言专线客服,联合居委会开展保险知识讲座,让服务更贴合老人需求。
“从‘赔多少钱’到‘少出事、出了事有人管’,这个转变才是养老金融的核心价值。”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表示,截至2024年,公司已为全市老年人提供保险保障达3569.01万元,覆盖近290万人,成为乡村振兴中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撑。
老龄化城市的“苏州经验”
在乡村振兴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守护夕阳”项目为全国老龄化城市提供了三重启示:一是政保联动是基础,通过与民政部门联合发文、协同推广,实现政策资源与市场力量的高效整合;二是数字化是关键,借助地方政务APP、线上理赔等工具,破解服务半径大、人力成本高的难题;三是风险减量是方向,从被动赔付转向主动干预,让金融服务真正融入养老场景。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在普惠保险领域成效显著:为近5万名计生家庭成员提供约3.5亿元风险保障;失独家庭住院护工保险覆盖超3万人,保障金额达1.8亿元;关爱女性保险覆盖超7万人,保障金额达24亿元;为11万名退役/现役军人提供255亿元风险保障。
中国人寿苏州市分公司以一根扶手为起点,书写了养老金融的“江苏答卷”。这份答卷证明,金融业助力经济大省挑大梁,不仅在于资金支持,更在于通过模式创新,让普惠金融的阳光照亮每一位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力量。
(孙金丽)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