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边境口岸的物流枢纽到万亩胶林的绿色转型,从已脱贫群众的增收账本到跨境产业的协同发展,7月21日至22日,“金融支持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活动走进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实地探寻该行如何以政策性金融为依托,在边疆大地描绘出政银协同、产业兴旺、百姓增收的振兴图景。
物流枢纽激活边疆活力
“从最初的砂石路到如今的国际化物流中心,农发行的10多年陪伴,让我们从本土房企蜕变成边境贸易的服务商。”7月22日上午,西双版纳中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劲投资)副总经理杨正龙站在磨憨中汇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的保税仓库前,细数企业的转型路。
勐腊县磨憨口岸,作为中老铁路的关键节点,是我国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2014年,磨憨中汇国际商贸物流中心项目一期建设时,面临资金短缺的难题。“56163平方米的建筑,光仓储区就有24598.38平方米,前期投入巨大。”杨正龙回忆,正是农发行8000万元农产品仓储物流贷款的及时到位,让项目得以顺利推进。
磨憨中汇国际商贸物流中心现场
如今的物流中心已形成“仓储+商贸+跨境电商”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仓储区里,来自东南亚的热带水果正通过冷链设备保鲜;边民互市检验检疫区里,老挝的木材、泰国的橡胶正快速通关;跨境电商专区内,国产家电、货运卡车打包发往东南亚各国。
这份活力的背后,是农发行持续的金融支持。2018年,农发行再向该项目发放1.3亿元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贷款,支持建设保税加工厂房、金融用房等设施。数据显示,项目建成后直接提供140个就业岗位,岗位最低年收入4.2万元。截至目前,项目已直接带动5名脱贫群众稳定就业,每人每月平均增收3500元,间接带动当地农民从事农业产业2万余人。
磨憨的价值,在于“通道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跨越。农发行云南省分行聚焦“一带一路”建设,将磨憨边境口岸作为支持重点,通过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让“出得去”的通道变成“留得住”的产业。数据显示,中劲投资的两个项目不仅改善了磨憨经济开发区的投资环境,还带动开发区招商引资额三年增长40%,产业集聚度显著提升。
万亩胶林的“生态账本”
午后的阳光透过橡胶树的枝叶,在勐腊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胶林里洒下斑驳光影。“这13.38万亩橡胶林,既是‘绿色银行’,也是职工的‘养老钱’。”农垦集团总经理陈刚抚摸着碗口粗的橡胶树,介绍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
橡胶是西双版纳的支柱产业,也是农垦职工的“命根子”。但长期以来,传统种植模式面临生态保护与经济收益的双重压力。2024年7月,农发行6.5亿元农业农村林草保护发展贷款的注入,让这片胶林迎来转型契机。
“我们将在橡胶林下种植2.44万亩砂仁等其他林下中药材,既保生态,又增收益。”陈刚算了一笔“生态账”:项目期内,造林抚育、林木管护需投入1715.3万工日,按当地日均80元工资计算,可带动务工收入超13.7亿元;林下经济产品预计年产值达8000万元,惠及农垦职工2000余户。
农发行的贷款不仅激活了“地上效益”,更守护了“地下生态”。该项目属于绿色产业目录中的森林资源培育产业,既提供木材等有形产品,又增加固碳释氧等无形生态服务,实现了“砍树”向“看树”的转变。
橡胶全链串起民生福祉
“这960万元贷款,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保住了胶农的收成。”在勐腊田野橡胶销售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田野橡胶公司)的加工车间,财务总监唐瑶指着流水线上的天然橡胶块说。2024年9月,农发行发放的这笔重要农产品种养加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企业收购旺季的资金缺口。
田野橡胶公司的发展轨迹,是云南橡胶产业升级的缩影。从1995年1.5万亩自有胶园起步,到如今拥有国内3个工厂、境外2个工厂的产业集群,该公司的每一步跨越都离不开金融支持。“2021年首笔700万元贷款,让我们从‘收购商’变成了‘加工商’。”唐瑶介绍,2024年企业营收达9.6亿元,带动9名脱贫群众就业,人均年增收最高达6万元。
据唐瑶介绍,在田野橡胶公司的橡胶现货交易平台上,2025年1—6月交易量40亿元,预计全年突破100亿元。“这个平台连接着东南亚的胶农和国内的轮胎厂,让橡胶价格更透明。”唐瑶说,通过农发行贷款保障的收购资金,企业今年已收购天然橡胶8000吨,其中40%来自本地胶农,每吨收购价较市场价高200元,直接为胶农增收160万元。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田野橡胶公司营收达7亿元,集团预计全年营收突破30亿元。
政策性金融的“云南路径”
橡胶是国家战略资源,普洱茶是特色名片,守住这些“家底”,就是守住乡村振兴的根基。立足云南“边疆、民族、山区、美丽”的省情,农发行云南省分行构建了“四大品牌+六大领域”的乡村振兴服务体系。
2024年,农发行云南省分行累放粮油贷款93.45亿元,占云南市场份额50%以上,筑牢粮食安全防线;在“农地银行”品牌下,累计投放农地贷款48.18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守护耕地红线;持续擦亮“水利银行”,334.51亿元贷款支撑滇中引水等重大工程,破解云南“水困”;“绿色银行”更是亮点纷呈,858.61亿元绿色贷款支持光伏、储备林、储能设施建设等项目,不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在支持橡胶产业发展时,农发行西双版纳州分行主动对接客户需求,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快速高效推动每笔贷款落地,助力提升橡胶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效益,拓宽当地农户就业增收渠道,带动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云南省勐腊县勐远至关累口岸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现场,我们感受到了这些实践。8.4亿元国省道建设贷款,支持建成29.8公里高速路,不仅缩短了勐腊县到关累口岸的车程,还带动沿线橡胶、茶叶等农产品外销,预计每年为沿线群众增收2亿元。“贷款期限30年,宽限期3年,充分考虑了项目的收益周期。”云南勐关高速公路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说。
边疆振兴的金融担当
农发行西双版纳州分行相关负责人坦言,农村项目收益周期长、抵押担保不足、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仍制约着金融服务的精准度。
“比如一些林下经济项目,企业缺乏合格抵押物,贷款审批难度大。”农发行勐腊县支行副行长说,为此,该支行创新推出林权抵押贷款,截至6月末,农发行云南省分行林权抵押贷款较年初净增13.38亿元,破解了“有林难融资”的困境。同时,引入省农担公司增信,让更多新型经营主体获得金融支持。
面对挑战,农发行云南省分行已有清晰规划。未来几年,将聚焦“五篇大文章”,深耕“粮、田、种、产”领域,做好“水、路、房、城”文章,做优“林、村、能、环”板块。在西双版纳,计划加大对橡胶全产业链、普洱茶品牌建设、边境物流体系的支持,让政策性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
夕阳西下,磨憨口岸的中老铁路货运站灯火通明。一列满载橡胶和电子元件的列车缓缓驶出,将在次日清晨抵达老挝万象。站在站台远眺,杨正龙感慨道:“10年前,我们想不到磨憨能有今天;10年后,有农发行的支持,这里一定会更好。”
从磨憨口岸的物流繁荣到农垦胶林的绿意盎然,从橡胶工厂的机器轰鸣到脱贫群众的幸福笑容,农发行云南省分行正以金融为笔,以初心为墨,在云南边疆的广袤土地上,书写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这份答卷里,有政策的温度,有产业的力度,更有民生的厚度——这,正是政策性金融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边疆发展的生动写照。
(孙金丽)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