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健康管理师”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新职业为睡眠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民生周刊
2025-09-17 13:30:59

民生周刊记者   畅婉洁

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新职业信息,“睡眠健康管理师”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这标志着我国睡眠健康服务进入规范化、职业化发展的全新阶段。这一重大政策突破,不仅回应了超过3亿睡眠障碍人群的健康诉求,也为睡眠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这一工种的确立影响深远——我国睡眠疾病防控将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干预’的跨越,标志着我国睡眠健康服务迈入职业化新阶段。”世界睡眠学会秘书长、北京大学睡眠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睡眠医学科主任韩芳说。

30多年等待终迎职业化曙光

“这一决策背后,是学科建设30多年的突围、民众需求的呼唤,更是一场关于‘生命三分之一时间’的健康革命。”韩芳道出了睡眠医学发展的艰辛历程。

长期以来,我国睡眠医学始终处于呼吸科、神经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的边缘交叉地带。技师职业缺失、医保覆盖不足、人才上升通道受阻,导致诊疗能力薄弱与市场需求暴增之间的尖锐矛盾。相关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高达48.5%,超3亿人有睡眠障碍,其中需要积极干预的达1.5亿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专业睡眠服务人员缺口超10万人,社区睡眠管理服务覆盖率不足5%。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统计,目前国内至少有3500余家医院在开展睡眠健康服务,睡眠相关的家居、康养、管理产业也在蓬勃兴起。然而,专业人才极度短缺、服务标准缺失、培训体系空白等核心矛盾,仍制约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韩芳形象地比喻:“就像建了一座豪华机场,却找不到合格的飞行员和地勤人员。”

“我们一直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改善人们的睡眠质量,但缺乏专业人才和标准体系,让行业发展遭遇瓶颈。”梦百合家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梦百合”)董事长倪张根表示,“非科学睡眠产品泛滥,市场乱象丛生,这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也制约了正规企业的创新发展。”

作为深耕睡眠领域多年的企业,梦百合深刻感受到行业缺乏标准的痛楚。

新职业的发布,为睡眠健康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睡眠健康管理师作为社会服务型专业人才,将从事个体或群体睡眠健康的监测、分析、评估以及睡眠健康咨询、指导和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填补服务网络空白。

新职业公布后,相关标准与指南制定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准入门槛设定在高中文化程度为起点,强调职业操守、沟通能力和实践技能。培训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课程,通过认证后还需接受继续教育。未来还将通过学历教育推进本科、研究生学位建设,构建完整的职业晋升路径。

构建全生命周期睡眠健康服务体系

睡眠健康管理师的终极目标,是构建“预防—筛查—干预—康复”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从婴幼儿期通过教育父母培养健康睡眠习惯,到青少年期纠正熬夜习惯、成年期开展睡眠健康管理,再到老年期睡眠保健干预,每个阶段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服务。

韩芳认为,我国70%的睡眠障碍患者属于轻中度,完全可以通过社区管理或家庭设备干预。“我们研发的‘远程管理系统’已实现睡眠呼吸暂停的居家筛查,结合可穿戴设备数据,管理师能远程调整治疗方案,既能缓解医院床位压力,也能让偏远地区患者获得平等服务。在医院研发成熟的技术,可以进一步拓展到社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服务领域,如康养、赋能产品升级换代等,睡眠健康管理师会成为具体执行的主力军,大有可为。”韩芳说。

新职业的设立为梦百合等相关企业的智能睡眠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我们终于看到了中国睡眠行业走向专业化、标准化的重要转折点。”倪张根表示,“这不仅意味着国家政策对睡眠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为行业企业提供了清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合作路径。”

睡眠健康不再只是医院的责任,而正在成为全社会、多产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当每个社区都有专业的睡眠健康管理师,当每一张床垫都能承载科学睡眠数据,“好好睡觉”终将成为每个中国人触手可及的健康权利。

“睡眠健康管理师”这支职业化队伍将成为慢性病防控的主力军,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睡眠健康达标率目标提供人才基石。在这场关乎每个人三分之一生命的健康保障与服务中,企业、医疗机构、专业人士将携手共建中国睡眠健康新生态。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