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周刊记者 李雪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初秋的新疆恰是如此。前一刻戈壁滩还被烈日灼得发亮,下一秒或许就乌云压境、大雨滂沱。天气多变,是新疆独特的自然名片,也成为旅途中不可忽视的变数。
近日,记者跟随“‘绿镜头·发现中国’中央媒体走基层看气象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新疆,深切感受到,从旅途顺畅到人身安全,都离不开精准气象服务的保驾护航。气象预警与精细化预报,默默守护着在新疆的每一位旅客。
赛里木湖(图/李雪)
精准预警,织密“平安网”
汽车沿着天山山脉南麓驶入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境内的天山托尔木大峡谷,独特的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猛地撞进眼里,红褐色的山壁被风沙刻出层层褶皱,远处车辆扬起的尘土清晰可见。
“前些天,一场强降雨带来的山洪就从咱们脚下的河床经过,现在仍然可以看出留下的山洪痕迹。”天山托木尔景区安全办主任杨龙介绍,游客在峡谷内游玩的路线,其实也是峡谷洪水发生时的泄洪沟。
天山托尔木大峡谷所在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夏季高温且多局地强对流天气,特殊的地质结构不利于降水渗入地面,容易在短时间内发生洪涝灾害。每年汛期(6到9月),大峡谷内会发生强降雨10—20次。
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天山托尔木大峡谷通过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峡谷气象站,实时监测天气变化。温宿县全境一共布设了45个区域自动气象站点,覆盖所有A级景区,其中天山托尔木大峡谷景区就布设了两个。温宿县气象局副局长段凌捷介绍:“因为大峡谷天气比较特殊,汛期易产生对流性天气,每天午后,我们会根据雷达回波与降水实况来发布各类预报、预警信息。”
除此之外,大峡谷景区每天都会安排经过气象知识培训的工作人员前往峡谷地势较高的后山处,观察云层变化,向景区安全部门及时汇报情况。
8月4日15时57分,大峡谷接收到暴雨黄色预警,紧接着是橙色预警,景区立即研判,暂停接待游客,安保部组织人员疏散游客。16时30分,1000多名游客全部集中到安全岛上,区间车在一个半小时内将大家疏散出景区。
杨龙说:“景区收到预警后,我们会根据预警级别采取不同措施,今年已经成功应对12次短时强降雨。”
实时监测,撑起“安心伞”
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境内的赛里木湖景区面积达1314平方千米,因为湖水湛蓝如宝石,被誉为“大西洋的最后一滴眼泪”(编者:因这里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远能到达的地方,故有此称)。环湖而行,一步一景,湖水远远不止“湛蓝”这一种色调。
“5分钟前,天晴风小的时候,湖面像镜子,过一会儿,风来了,浪大得就像在海边,湖水也会随之变色。”赛里木湖管委会资源环境管理局林业工程师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说,赛里木湖天气突发性较强,突然就下雨,突然就放晴,风的方向也是说变就变。
赛里木湖周边草原广袤无垠,全年开放,为保障游客安全,气象部门在赛里木湖周边开展了全方位的气象保障服务,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8个,实时提供精准的风向风速、温度、降水等气象数据。
统计近5年气象实况及灾情发现,夏季雷电、冰雹、暴雨,冬季风吹雪、大雾,全年大风等都是赛里木湖及其周边常见的灾害性天气。博州气象台预报员每天值班,针对景区,年平均发布雷电预警40余期。冬季针对风吹雪、大雾、大风等天气与交警大队互联互通,对风吹雪及大雾天气进行电话会商与预报;配合文旅需求研制赛里木湖开花期预报,配合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进行无人机赛里木湖草场观测;环赛里木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重要赛事期间,博州气象局提前7天开展中短期滚动递进式的气象预报服务,提前3天制作比赛时段精细预报,在赛事全程关键点位(起终点、爬坡点、弯道、风口区等)密集架设多套便携式自动气象站跟踪服务。
阿布都瓦力·阿布力孜介绍,赛里木湖常年风很大,如果出现8级以上大风会实施交通管制,天气预警信息也会通过当地的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
下一步,博州气象局将围绕智能数字预报业务技术发展方向,结合气象服务工作实际,开展集成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应用,推动赛里木湖景点“靶向式”预报能力提升。
独库公路上的自动气象站(图/李雪)
科技赋能,架起“保障线”
8月15日下午,记者所在车队行驶在G217线独库公路的南段,北段K587—K671(乌苏驿至哈希勒根隧道出口)出现短时强降雨天气过程,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当地公安交管部门及时对这一路段实行了双向交通管制。
独库公路全长561公里,有一半在2000米以上的云端里,翻越达坂跨过河谷,美景与险峻并存,是无数人心中的“此生必驾”。然而,冬季漫长寒冷,道路积雪、结冰严重;夏季多暴雨、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气象条件的复杂性给这条路的交通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独库公路分南段和北段,独山子到乔尔玛是北段,巴音布鲁克到库车是南段。”当地一名司机说,北段的急弯、隧道、涵洞比南段多,路况不好,经常会因为恶劣天气封路。
为了保障独库公路的畅通和游客安全,新疆气象部门联合交通运输、文旅等部门,在公路沿线密织气象监测网络。近两年来,气象部门增设了10个全要素气象观测站,“驻扎”于天瀑观景点、哈希勒根隧道等气象灾害易发频发区,实现温、压、湿、风以及降水、路面温度、能见度、实景等要素观测。信号传输也新增北斗系统,利用无人机影像及实景三维模型,甄别出140余个地质灾害隐患点,研发出时间分辨率为3小时、空间分辨率为5千米的预报服务产品,相当于给公路装上了“千里眼”,时刻紧盯着春季融雪等关键数据的回传,精准掌握“一公里一天气”的细微变化。
观测点的数据实时汇入到新疆智慧公路气象服务平台,一旦数值触碰“安全红线”,系统便会化身“吹哨人”拉响警报,为应急响应抢出预警时间差。
在旅游高峰期,独库公路能否提前开通或延迟封闭,气象部门的专业意见起着关键作用。今年6月1日,独库公路正式开通,比往年提前18天开门迎客。自开通以来,新疆专业气象服务网站每天发布独库公路沿线14个重要节点未来3天天气预报。“丝路气象”手机APP每日发布沿线19个自动气象站实况气象数据和14个重要节点未来3天天气预报。气象站监测数据与预报信息及时共享给文旅厅、交通运输厅、公安厅等部门,“路况情报”依托“靶向发布”和“闪信”系统,精准投递到沿线电子大屏及每一位游客手机上。
途经果子沟大桥,一位自驾游客下车拍照,他说:“来之前还是有点担心路况和天气,但这一路上手机随时能收到天气预报信息,精确到每一段路有没有雨情即将发生,挺安心的,安全有了保障,可以踏实地带家人享受旅程了。”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19期、9月15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
原标题:《预警在前 监测随行》
(责任编辑:罗芳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