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区域合作需求日益迫切。本次会议以欧亚经济论坛为依托,聚焦上合国家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是我们以学术为桥梁、以交流为纽带,与欧亚地区互联互通、共同发展的实际行动。”西安科技大学副校长罗振敏教授表示。
9月25日,2025欧亚经济论坛上合国家经贸交流活动之一的首届区域国别学科教育成果交流会在西安科技大学雁塔校区成功举办。与会嘉宾就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本科生短期访学、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师资互派、共建相关学术研究机构等进行洽谈交流,并达成了系列合作意向。
持续深化区域国别学研究
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入精耕细作的新阶段,区域国别研究在加快构建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为应对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实践难题提供了中国特色的解决方案。”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院长韩志斌告诉记者。
本次会议中,专家学者围绕区域国别学的前沿理论、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模式等议题深入研讨,共同探索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路径。
在学术分享环节,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大学副校长阿纳尔巴耶夫·马克萨特别克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外语学院郭继荣教授、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韩志斌教授、西安石油大学外语学院陈武教授、西安科技大学人文外语学院高宝萍教授、张军锋副教授、廉张军副教授等七位学者,分别就推进高校国际学术共享与交流、欧亚文明互鉴、文明交往论的原创理论、能源国别研究转型与重塑、中亚文化交流长效机制、中亚能源合作的ESG话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跨文化研究等主题进行研讨,进一步拓展了学术研究的国际视野,深化了学术互信,为陕西高校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丰富的活动议程,对促进人文学科和外语学校的合作非常重要。我们希望能定期开展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文学互译等方面的交流项目,这将是促进学者之间更好理解的良好机会。”阿纳尔巴耶夫・马克萨特别克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实体化‘区域国别学院’,西北大学区域国别学院将打造以‘文明交往论’话语体系和‘语言+学科群+区域国别+在地化实践’的‘一体四位’深度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语言通’‘区域通’‘领域通’‘国别通’,为欧亚交流互鉴与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持。”韩志斌告诉记者。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区域国别学科教育成果交流活动大会现场发布了倡议书,倡议促进世界文明互信互鉴,深化世界各国相互理解,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和合与共的情怀、一往无前的勇气、求真务实的作风,推动区域国别研究成为真正的全球之学、发展之学、和平之学。
“一院一中心”揭牌成立
推进国际合作走深走实
“作为我国西部能源矿业领域重要的办学力量,西安科技大学近年来在学科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高层次人才培养、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罗振敏教授介绍说。
在本次交流活动中,为了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体制机制,促进相关国际交流合作的持续深化,西安科技大学基于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前期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和区域国别学科成果,揭牌成立了“西安科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西安科技大学‘一带一路’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
“机构成立后,将进一步发挥学校外语语言学科优势资源、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产出高水平学术科研成果提供了实体基础。”西安科技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院长王新平表示。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安科技大学与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大学就师资互派、本科生的交流互访,双方以“3+1”双学位模式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以“2+1”或“2+0”的方式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达成了合作意向。
“未来西安科技大学还将依托区域国别研究院和‘一带一路’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深化与中亚五国特别是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合作,为吉尔吉斯斯坦国际大学建立‘吉-中’系和能源产业研究院,提供人才、技术、产业化的研究思路等方面的支持。”王新平说。
本次会议同时也是西安科技大学首届区域国别学国际学术会议。该会议将按照每年一届的机制,持续深入举办,为我国能源战略安全、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智力。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猛)
(责任编辑: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