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市:以“法治织网+党建铸链”奏响基层善治最强音
来源:民生网
2025-11-06 10:43:08

近日,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命名决定,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成功入选第三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成为广东省此次唯一获此殊荣的县级市。

这一“国字号”荣誉,是对高州近年来深耕法治政府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充分肯定。荣誉背后,彰显高州市以法治为纲、党建为领的治理智慧——通过平台筑基、服务下沉、多元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在县镇村三级联动治理体系中书写乡村善治答卷,让法治温度直抵基层末梢,让群众幸福感在家门口持续“升级加码”。

高州市南塘镇法治民主议事亭把群众“烦心事”办成“暖心事”。高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平台聚合:“一站式”综合体破解解纷难题

走进窗明几净的高州市综治中心,“一站式”解纷服务的繁忙场景扑面而来:带着土地纠纷疑虑的村民刚完成登记,就被精准引导至派驻法官值班室;工作人员如同医院“预检分诊”医生,将各类诉求分类分流至对应“科室”高效处置。这并非偶然,而是高州以平台聚合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生动缩影。

去年以来,高州市锚定综治中心“中枢大脑”定位,推动司法惠民服务中心与综治中心实现机制、功能、力量“三融合”,创新打造“法院+综治”模式,将指导调解、司法确认、速裁审判等全链条司法服务嵌入治理前端,构建起“窗口受理—分流调处—司法兜底”的闭环体系,让群众诉求“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

高州市法院配备“1法官+1助理+1书记员”常驻团队,市司法局指导选聘多名机动人民调解员,为群众提供专业高效的“一站式”解纷服务。同时,中心建立情报汇聚、研判预警、协调调度、督办问责等机制,对矛盾纠纷和治安问题实行全程闭环管控。

服务下沉:法治温度直达基层“神经末梢”

在高州,高效便民的基层治理服务体系已延伸至镇街,走进每一处镇级综治中心,群众都能体验到“只进一扇门,办成所有事”的便捷。

这里整合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功能,打通解纷全环节,编织成“源头化解、前端分流、终端调解、后端背书、末端回访”的完整链条。矛盾进入中心如同进入综合医院,实行“门诊式”分诊:简单纠纷在诉前调解室“门诊处理”,复杂案件由速裁团队“专科治疗”,疑难案件则顺畅转入诉讼程序。“从咨询到拿到文书,全程不用跑第二个地方,实在太方便了!”刚拿到司法确认文书的村民由衷感慨。

在高效化解纠纷的同时,高州市更将“治未病”理念融入日常,让法治宣传以更生动的方式走进群众生活。分界镇荔枝文化节的普法摊位前,村民们兴致勃勃地翻阅普法小册子;村委会广场上,巡回审判车开庭审理土地纠纷案,数百名村民安静旁听。

这种“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巡回审判车+移动科技法庭”的“三位一体”巡回审判模式,把法庭搬到村民身边,让抽象的法律变得可触可感。“这种在家门口看的‘真官司’,比听十遍宣传都管用。”一名村支书的赞叹道出了群众的心声。

科技赋能更让司法服务触手可及。智能诉状生成系统让群众告别“下笔难”,“粤公正”小程序实现居家立案,“云上法庭”让当事人轻点手机即可参与庭审。据统计,高州市已累计自助生成诉状9200余份,网上立案7200余件,在线庭审4600余件。“指尖上的司法”正成为高州群众的日常,科技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更温暖的方式抵达。

多元共治:绘就基层善治“新枫景”

基层治理非一家之事,需聚万家之力。高州市通过创新机制,激活各部门与社会主体的协同力量,构建起多元共治的生动局面。2024年12月,某镇施工公司外省员工突发疾病死亡,十多名家属跨省赶来讨说法。高州市综治中心迅速启动研判机制,协调市镇两级司法惠民服务中心力量开展释法教育和调解,在短时间内促成双方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激化,事后家属还向综治中心赠送锦旗表达谢意。这起事件的快速化解,正是高州“多元共治”矛盾纠纷调处格局的鲜活例证。

目前,高州市综治中心统筹调配17个进驻部门力量及其他社会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群众诉求快速响应。为将矛盾化解在基层,高州市在28个镇街建立“一中心一法官”联络制度,由法官挂点指导婚姻家庭、邻里关系、征地拆迁等易发纠纷的调处;同时发挥“庭所共建”机制作用,联动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村“两委”干部、驻村法律顾问、网格员、“好心调解室”等力量,实现“小事不出镇村、矛盾就地解决”。

跨界融合更不断拓展共治半径与服务触角。高州市在工业园区成立涉企矛盾纠纷调处中心护航实体经济,在荔枝龙眼主产区成立行业纠纷调解中心保障百亿产值产业健康发展,发挥六大专业诉调对接工作室作用实现与工会、交警、商会等的无缝对接。一年来,高州市信访总量、法院收案数、刑事警情、治安警情实现“四下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久的稳定与力量。

党建铸链:千年荔乡激活百亿产业动能

荔枝丰收季节,一辆辆冷链车穿梭于高州乡间公路,将枝头新鲜与市场期待无缝衔接。作为中国荔枝之乡,高州荔枝种植面积达59.14万亩,是全国荔枝产业规模最大、体系最全、竞争力最强的核心产区之一。面对庞大的产业体系,高州市给出了高效协同发展的答案——把支部建在链上。

高州深化实施“强基工程”,将党组织像毛细血管一样精准嵌入“种植、销售、物流、加工”4条关键产业链,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为千年荔乡注入澎湃“红色动能”。3年来,高州荔枝产业链党委已建立20个党支部、62个党小组,将1000多家原本分散的经营主体紧密凝聚,打破地域和领域界限,推动党员、技术、资金等核心资源向产业一线聚集,实现产业链党建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的跨越。

产业链党委既是产业组织者,更是服务者与品质守护者。面对丰产大年销售压力,高州市党委发布《高州荔枝十大给“荔”措施》,从统一品牌包装、建立产地溯源,到严格质量分级、全程物流护航,全方位提升市场竞争力。生产端,推动“优果计划”,组织千名“土专家”下沉田间,完成14万亩低效果园换冠改造,优质品种率从30%跃升至60%,实现“好果卖好价”;销售端,建立稳价助销机制,推行保护价收购,同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守护“高州荔枝”金字招牌。党建引领下,小小荔枝链舞动百亿大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实践注脚。

讲堂润风:“小阵地”撑起基层“大思政”

合作社社长分享联农带农经验,新农人讲述电商带货创业经历,老党员回忆退伍后带领村民开民宿拓销路的故事……在高州市根子镇“柏桥讲堂”,“百姓名嘴”用身边事、百姓话,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乡村共富实践紧密结合,让理论宣讲既有高度又有温度。

两年多来,高州活用柏桥讲堂,用“小讲堂”讲好基层“大思政”。立足本地实践开发33门特色课程,涵盖共同富裕、土特产文章、绿美生态等专题;将现场教学点从柏桥实践馆、中国荔枝博览馆,拓展至南塘彭村、分界储良村等特色村庄——在彭村学基层治理“365”工作法,在储良村借鉴“强村公司”模式,在滩底村感受“庭院经济”活力,每个教学点都是鲜活案例库,让学员在一线观摩中感受“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成果,激发比学赶超动力。

以柏桥讲堂为依托,根子镇建好用好“1+18+N”新时代文明实践矩阵,组建六大志愿服务体系,2024年组织4500人次开展环境整治、助老扶幼等志愿服务120场次,受益群众超1万人次,打响“美荔党员”品牌。今年5月,根子镇被授予“全国文明镇”称号,印证着“小讲堂”孕育的文明力量。

从法治政府建设的国字号认可,到产业链上的富民成果,再到文明乡风的浸润滋养,高州以法治织网、党建铸链的多元共治实践,为基层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高州样板”,让善治底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美注脚。

(黎剑 刘付永鹏 叶洁 李伯顺 )

 

(责任编辑: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