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健康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药物过敏有时防不胜防 这些知识必须知晓!

来源: 民生网2018-07-09 16:52:58 药物 知识

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说起这过敏,真是无处不在,吃个药,病还没治好反而惹来过敏,严重还会送命。40多岁的老李,最近得了一种奇怪的病,一到晚上就高烧,而且全身出现红斑,这是到底是怎么了?原来这是吃了治疗痛风药过敏所致,幸好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皮肤科找到了这“罪魁祸首”,对症治疗后,捡回一条命。

白天正常晚上发高烧  只因默默吃了这种药

前段时间,老李觉得浑身有点痒,起初也没在意,只是发现身上有些红斑,颜色较暗,以为是吃了什么东西过敏,也就没在意。但是过了几天,一到晚上就发高烧,每次都飙到快40度,满嘴也起了水疱,而且吃什么吐什么。家人看到情况严重,赶忙把老李送到中大医院。

中大医院皮肤科主任王飞接诊了老李,跟老李交流了最近的饮食、用药、所处的环境等,都没有发现异常。王飞主任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老李身上起的就是药疹,但到底什么引起了这过敏呢?而且只晚上发烧,白天就好了,还反反复复已经持续了3、4天了。平时只是服用了降血压的药物,而且已经吃了几年了,都没有出现过敏现象。

在一次不经意的交流中,终于找到了答案。在入院第二天查房中,老李拿出来他每天晚上都吃的治疗痛风的药,问王飞主任能不能吃。“这药我已经吃了十几天了,也没有啥不良反应,以为过敏跟这药没啥关系,没想到却成了我的过敏源了!”老李不解地问到。“这药物过敏有个潜伏期,潜伏期后过敏症状出现。幸亏你拿出这药给我看,要不这高烧再烧几天,命都差点没了哦!”王飞主任说道。找到病因后,先停止服用这药,然后再进行抗过敏的治疗,老李的症状慢慢缓解了。

这些药更需谨慎 小心过敏找上你 

王飞主任介绍说,理论上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导致药物过敏,但不同种类药物致病的危险性不同。临床上易引发药物过敏的主要有以下四类药物:抗生素;解热镇痛药;镇静催眠药及抗癫痫药;中药。

另外,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各种生物机制、抗痛风药物、抗甲状腺功能药物和吩噻嗪类药物也可引起药疹。

怎么判断就是药物过敏呢?王飞主任说道,药物过敏一般发病开始为疼痛性的局部红斑,接着很快蔓延,在红斑上发生松弛性大疱或表皮剥离。病人在24-72小时内发生广泛的糜烂,包括所有粘膜(眼、口、外生殖器)。此时病情极为严重,可能会因为液体和电解质失衡和多脏器合并症而导致死亡,死亡率极高。

药物过敏误区多 看看你中招了没

1、吃了药,过敏症状立马显现

王飞主任介绍,药物过敏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速发型一般在用药后马上发生,而迟发型则比较“狡猾”,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用药一般需4-20天出现临床表现,已致敏者再次用药,可在数分钟至24小时内发病。以头孢类抗菌药为例,迟发型不良反应多数发生在用药后的第2-10天,少数可长达13天。所以,只要是在用药后一段时间内发生疑似过敏的症状,都要引起重视,应及时就诊。

2、中药药性温和,不会引起过敏

被大家认为用药温和的中草药,其实是惹不得的“高敏”药物。因为中药成分复杂,制备工艺有所区别,其含有的蛋白、淀粉、鞣质、色素等都可能引起过敏。如果服药后不注意观察,一旦发现,可能症状已经很严重了。

3、近期没有吃药,就不会药物过敏了

很多人疑问,近几个月也没吃什么药,怎么会有药疹呢?王飞主任回答道,其实在平时的食物中也含有某些药物的成分,特别是一些不良商家在海产品养殖中喂养抗生素等药物。因此,吃了这些海产品后,会出现药物过敏的情况,而不是食物过敏的症状。

4、以前不过敏,今后就不会过敏

一般情况下,药物过敏是在首次使用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当再次服药时,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抗原激发免疫应答,从而导致过敏反应。因此,很多药物过敏是在第二次使用该药时发生。此外,同样的药品可能因为厂家、批号、生产工艺、质量层次的不同而导致里面所含的杂质不同,过敏反应发生率也不同。

5、吃啥药过敏也不知道,药物过敏不能预防

实际上,很多药物过敏可以预防和控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切莫擅自用药。需要做皮试的药物应在皮试结果阴性的前提下使用,若有某种药物的过敏史,应记录下来,并在就诊前主动告知医生。还要注意药物的交叉过敏反应,即对此种药物过敏,很可能对同类的其他药物也过敏,最常见的是青霉素和头孢。当用药期间或用药后一段时间出现了发烧、皮疹、瘙痒、恶心、胸闷等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刘敏)

 

(责任编辑:高丹丹)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