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社会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大江东:谁是真偶像?荧屏《未来说》致敬创新大咖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8-07-26 15:45:43 荧屏 大江 偶像

大江东

钟扬,花16年间走遍藏区,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填补世界种质资源库空白;林俊德,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52年来,他参加了我国所有的核试验任务……

还有更多人们未必熟知、却应该熟知的科学家,创新路上最为睿智的一批人,耗尽智慧、青春、汗水甚至生命,探寻未知隧道尽头那束真理的微光。然而,打开手机,却是满屏“小鲜肉”轶事,不见国家栋梁身影……

大国重器,谁执牛耳?将聚光灯打向素日低调的国之栋梁,带动全社会“关照未来 科创强国”热潮——7月21日至7月28日,沪上荧屏每晚22:30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集中播出《未来说 第二季:执牛耳者》。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广播电视台主办,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暨看东方(上海)传媒有限公司制作的八集系列访谈节目,邀请上海16位科研人物带来16项前沿科技成果接受访谈。每位科学家的精彩短视频由看看新闻Knews同步推送,“执牛耳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科技创新系列讲话精神 上海科创先锋展”也于开播当天在上海科技馆开幕,展出受访科学家奋斗历程和珍贵展品。

图片1

《未来说 第二季:执牛耳者》海报,本文图片均由节目方提供

一次以“激发和展现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决心和信心”为主要内容的“融媒体行动”开始了——

16位“执牛耳者”亮相《未来说》,带来时代“切片”

11000米,这个数字,是人类所知的深渊极限。

中国,是拥有300多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海洋大国。然而人类对深海海底的探索直到20世纪中才真正开始。

如同精卫填海,崔维成正努力填平苍茫大海的未知领域,这位海洋探索领域的一位“执牛耳者”——我国首个载人深潜器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将11000米,作为一生都在追求的数字……

崔维成,在“未来说”为观者带来中国科技创新的奇迹时刻之一。

图片2

崔维成在《未来说 第二季:执牛耳者》现场

“下海难度比上天更大。”崔维成回忆,蛟龙号第一次试航,一出长江口,正赶上莫拉克台风,“好多年轻人第一次出海,船顶着台风往南海开,晃的好厉害,好多试航员吐的一塌糊涂。到了南海后,没人报名志愿下潜。我跟总指挥商量,由我带头下去,消除大家的恐惧心理。”

崔维成还是彩虹鱼号载人深潜器的总设计师。因为彩虹鱼,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掌握全海深无人深潜器技术的国家,同时也成为第一个无人深潜器与多台着陆器协同作业的国家。

鲜为人知的是,崔维成曾将家里积蓄全捐给彩虹鱼研发,却不肯占公司一个股份。“我跟你说,如果一个人想要攀登科技高峰,这个人必须要非常单纯,他才能攀登的有希望,如果这个人今后有很多股票,像过山车一样牵着,你上到一定的高峰就上不去了。”这是崔维成的价值观。

绘制“科技先锋”群像,让“执牛耳者”们的“前沿、执着、勇于创新、爱国奉献”,感动沪上荧屏。“节目希望突出科学家们自身,突出他们的团队,突出他们研究的最新成果。科技发展永远不断前进,而有些东西也永远不断传承。这是一种精神的感召,是一个时代的切片!”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吴茜表示。

刻画科学家们的情怀追求,激发民众对科学的热爱与憧憬

1996年,安徽宣城市高考状元胡郁,在学长刘庆峰召唤下,报考了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

4年后,这对儿时伙伴和身边的18个年轻人创立了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第一批迈向人工智能新纪元的创业者。

“做人工智能需要的‘基因’是厚积薄发。”节目现场,胡郁感慨,“你爬山,一天一天往顶峰上爬,当有一天浪潮来临的时候,你发现你可以站在浪潮之巅。”

22年过去,高考状元成长为科大讯飞的首席科学家、科技部863类人智能重点项目首席专家,总体牵头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前瞻项目——“讯飞超脑”计划,当选“2017中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科大讯飞也和百度、阿里、腾讯一起成为国家科技部公布的人工智能四大开放创新平台。

这些人,值得被公众熟知。

以生动深入的手法刻画科学家们的情怀,激发民众对科学的热爱。《执牛耳者》中的16位科学家,有中科院院士,有来自科研一线的工作人员,也有活跃在资本市场的高科技企业创业者,共同之处是在节目中表现出深沉的科学初心。

图片3

《未来说 第二季:执牛耳者》舞台

张江高科技园区有栋楼,在浦东出租车司机圈非常出名,那是一栋永不下班的楼……来自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员李华旺,在节目中呈现了一个平均年龄31岁的年轻院所、在15年发射了36颗卫星的“青春奋斗史”。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有一双神奇的手,30多年里,这双手不分日夜完成了上万台手术,包括世界上难度最高的手术,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的医学世界纪录。樊嘉院长仍坚持每周半天门诊,“外科医生不做手术就废掉了,要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肝脏的血管有四套体系,血管壁比a4纸还薄,所以要很多积累。”

一位位业界顶级科学家,打破工作常规,走上这个舞台,与观众交心,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对科学的理解,用最真挚的行动,感动观众。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普处副处长钟倩说,“如果有更多观众通过这档节目,更理解科学,更理解上海为什么要建科创中心,了解有多少科学家在为之奋斗努力,如果能改变一些人的选择,改变一些固化的思维方式,节目就达到了效果。”

聚焦“科创先锋”,营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积极氛围

国际纷争日益频繁,人才,成为全球竞争的核心焦点。当今世界,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一流的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也是中央交给上海的一项国家战略。

以“科创先锋”群像呼应“寻找身边的英雄”号召,推出在科研领军人物,展现科研成果带给社会生活的改变,展现奋斗精神带给整个时代的激励,成为这档节目的主旨所在。

从北斗导航与位置服务关键技术、“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等重点项目到寒武纪智能芯片、无人驾驶汽车系统等智能化前沿技术;从非人灵长类自闭症模型、可见光通信等基础研究到7种微小核糖核酸肝癌检测试剂盒、脸面重建技术等成果转化应用,一幅幅激励人心的创新图谱,通过电视手段运用和深入访谈,充分展示。

通过16位科学家在上海的成长和发展,节目充分展现上海这座“科创大平台”为科技工作者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希望通过这档节目,营造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积极氛围,塑造出一系列具有引领作用的‘科创先锋’,在全社会掀起‘关照未来 科创强国’热潮。”制片人王宁表示。

节目现场的一个“时间胶囊”装置,成为“经典时刻”。每一位科学家即将离开舞台时,都要启动这个装置,把最有纪念意义的、最能代表自己对未来期许的一件物品放入时间胶囊。

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仇子龙送给50年后的人类社会一本书;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整复外科主任李青峰选择的是代表AI人工智能的黑白围棋子;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副院长谢少荣将团队合影放进胶囊,“我们期望是几十年后,还在一如既往致力于研制我们最先进、最实用的海洋智能装备。”

这是科学的未来,更是上海乃至中国的未来。(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出品)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