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张金桥:流淌在黑土地上的广陵琴韵

来源:民生网2018-08-03 15:24:01 张金桥 广陵 琴韵 黑土

扬州在古时被称为广陵,清初顺治年间,徐常遇、徐祺等著名琴家在此授艺、刻谱,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琴乐风格,被后人称为“广陵琴派”,是古琴史上最具影响的流派之一。自清初到现代,广陵琴派共传十二代,著有琴谱二十多部,其中《澄鉴堂琴谱》、《五知斋琴谱》、《自远堂琴谱》、《蕉庵琴谱》、《枯木禅琴谱》颇负盛名。广陵琴派在当代的传人主要有张子谦的弟子龚一和成公亮,刘少椿的弟子张正吟、邓文权、梅曰强和林友仁等,都是当代著名的古琴家。

作为梅曰强先生在东北唯一的弟子,广陵琴派第十二代传承人、古琴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张金桥,就在他自己的艺术人生里演绎了自己的精彩,用古琴的旋律滋养了自己,也滋养了他人。和着优美的旋律,或低吟浅唱,或慷慨激昂,都是他在艺术殿堂里与灵魂的一次次碰撞,也是他艺术人生的真实写照……

他借高天作为背景,依大地支起琴床,弹奏一曲七弦的声音,回荡一曲古琴的沧桑……

琴润君子心

张金桥自幼随父亲学习笛子、萧、埙的制作及演奏,1997年,他拜在广陵派第十一代宗师梅曰强先生门下,学习古琴演奏及古琴制作技艺。作为梅曰强先生在东北三省的唯一弟子,张金桥深得梅先生的赏识和喜爱,老先生将自己用宋代“老房梁”亲斫的古琴“春潮”赠予他。2000年,法国总统希拉克访华,中国政府赠送给他一张制作精良的古琴,即由梅先生亲斫。

张金桥拜师不久,就表现出极高的古琴演奏天分,无论是传统大操《潇湘水云》、《广陵散》,还是难度极高的新曲《梅园吟》,他都得心应手。2002年,他在全国古琴考级南京考区,以《潇湘水云》夺得十级中唯一的“优秀”,受到当时的评委,著名古琴家龚一先生、马杰先生的称赞。学琴之余,他又表现出对斫琴的浓厚兴趣,时常向梅先生请教古琴制作方面的问题。

张金桥并不想让他的琴由孤独变为“傲慢”,他希望用琴来说话,结识更多的知音,探索更多的表现形式。两年前,他与夫人高笑梅来哈尔滨定居,在斫琴与教学的同时,他们还积极开展古琴的鉴赏与推广活动。从“品质生活大讲堂”到果戈里书店的专题讲座,再到“哈夏”音乐会、哈洽会的演出,他们举办或参与了三十多场活动,让越来越多的人结识古琴、爱上古琴。

张金桥秉承先师遗风,不但演奏《潇湘水云》《广陵散》等传统曲目,也演奏《梅园吟》等现代曲目。             

2010年,张金桥帮助吉林省音乐研究所国家级立项“古琴科研项目”解题,从制作工艺上帮助音乐研究所制出第一批古琴,并对古琴丝弦的鉴定和改良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2013年,张金桥成为家乡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制作传承人。他制作古琴精益求精,出琴速度很慢。最早他斫制的两张古琴,有一张直到2012年才让他完全满意,还有一张至今没有出来。古琴生来就是孤独的,之所以孤独,还在于它在中国文人士大夫心中崇高的地位。传说“伏羲制琴,象法天地”、“舜奏五弦之琴,而天下治”。因此,古琴从诞生之日起,就不为音乐家独有,而是圣贤与天地沟通的法器、君子修身养性的工具。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他的意义远远超越音乐,成为中国文化当中理想人格的象征。

因此,古人对于抚琴的环境和礼仪是非常讲究的,严格规定,琴是弹与自然、自我和知音的,过于嘈杂世俗的环境不能抚琴。但是许多当代琴家也意识到,广泛的知音是艺术发展的社会基础,他们开始在舞台上演奏古琴,在社会上传授琴艺,全国许多城市都出现了琴馆和琴社。  

流动的传承

2003年,古琴就被评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及CD常被作为“国礼”赠送贵宾。美国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的镀金唱片,遴选了多首人类代表性音乐,到茫茫宇宙寻找知音。而古琴家管平湖先生弹奏的《流水》,是唯一代表中国音乐入选其中的。

1978年,湖北战国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张通体漆黑的“琴”,其年代为公元前433年,是中国目前存世最早的古琴实物。令人惊叹的是,这张来自两千四百多年前的战国古琴,形制依然完整,木质琴身千年不朽。这源于古琴独特而复杂的传统制作工艺——

每一个万籁俱寂的夜晚,都是张金桥的“天堂”,他沉浸在复杂繁重的古琴传统制作工艺之中,他常常忘了时间,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在斫制新琴的同时,张金桥还从事古琴的修复工作。越来越多的老琴名琴在他的苦心研制才得以保护和修缮,怎样修旧如旧,保持琴身自然形成的优美断纹,同时又不妨碍演奏,且最大限度地完美其音色,是比斫制一张新琴更为艰苦的工作。用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属于工艺复杂的手工乐器,其间有一百多道工序,制作一张琴往往需要耗时两三年之久。斫琴技艺在唐代已非常发达,目前存世唐琴有近二十张,著名的“九宵环佩”,为唐开元年间四川制琴名家雷威制作,声音温劲松透,至今仍能用于实际演奏,距今已1250余年。史料记载,雷氏“遇大风雪,独往峨眉山酣饮,着蓑笠,入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

2003年7月,梅先生病危,张金桥在其病榻前“临危受命”,在古琴教学基础薄弱的东北地区,开展好古琴教学及普及工作。此后,他在东北地区长期从事古琴艺术的教学、演奏、制作、维修及研发工作。他在黑龙江和吉林省都建立了“德韵古琴馆”,弘扬广陵派古琴艺术,得到了古琴名家刘扬、徐永、梅士军、

在优秀的斫琴师身上,你总能看到来自农耕时代的“匠人精神”。看着一张张琴形优美流畅、漆色自然流淌、音色沉古悠远的古琴,你就知道张金桥的内心有多沉静了。世人看到的皆是“斫琴之苦”,他却在这样的辛苦中找到了“心事付瑶琴,其间无古今”的乐趣,仍旧沉浸在传统工艺的制作里,一蓑烟雨不问春秋,真乃古琴之幸!

一缕弦上琴音,一缕山水情思,如同一缕清泉洗涤心灵,张金桥让古琴韵律流淌在黑土大地……张金桥以“匠人文化”的赤诚和痴迷深爱着古琴,也让更多的人爱上了古琴,并被社会尊重和认可。

孙敬华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