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民生网2018-08-31 14:38:14 海南省 公共服务 文化建设
近日,笔者从海南省民政厅获悉,近年来,海南省民政厅以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为契机,坚持在开展地名普查的基础上,注重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截至目前全省共采集地名条目5.1万余条,其中历史地名1524条,为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资料。
海南省民政厅副厅长石清理介绍说,南海诸岛、东沙群岛、永乐群岛……海南的这些地名,蕴藏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历史。加强地名文化建设,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文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要、促进地名工作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海南地名文化具有文化历史悠久、地貌特征突出、物产涉类众多、族群特点鲜明、地名读音复杂、一地多名等特点,地名的产生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与历史、地理、语言、文字紧密相连,是人类文化的活化石。海南地名是中国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海南岛历史文化的发展变迁,具有独特的海岛印记。
开展地名文化资源调查。近年来,海南省民政厅结合地名普查,指导市县全面、系统地普查各类地名及其属性信息,要求在调查现有地名的同时,也调查已消失不用的地名;查清地名的拼写、读音、位置等基本信息,详细收集地名的渊源、沿革、含义等文化信息。
开发各类地名文化产品。近年来,海南省民政厅已投入700多万元用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重新绘制出版《海南省行政区划图》,编纂出版《海南古村镇图集》《海南省政区标准地名图集》及《海南省志·地名志》。2016年,组织开展有奖征集地名故事活动,整理编纂出版《海南地名故事》。2017年,委托海南师范大学开展海南地名文化资源调查,整理编纂《海南地名文化纪事》;研发《海南省政区标准地名图集》网络地图,在投放在省民政厅网站上,为广大群众及中外游客提供浏览、图集名称检索以及图集下载服务,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需求,有力推动了地名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策划拍摄制作了《这里是海南》、《命名祖宗海》、《拥抱海之蓝》、《寻根五指山》和《名存大自然》5集以《山海有名》为主题的海南地名文化系列纪录片,并在海南电视台播出,社会反响良好。今年,我们正在着手研发海南省地名公众查询服务系统及海南地名微信公众号,方便社会各界查询了解地名基本信息,进一步提升海南地名文化的宣传效果。部分市县积极筹措资金,加快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应用。文昌、东方、白沙、琼中等市县积极加快推进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绘制出版行政区划图,编纂村庄和村委会的地名志,组织开展有奖征集地名故事活动等,不断扩大地名文化影响力,进一步丰富地名普查内容。
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宣传。海南省民政厅十分注重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宣传,不断创新和丰富地名文化教育宣传方式,提高地名文化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社会保护意识。2017年3月,海南省民政厅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记得住乡愁”的指示精神,联合省文联、南海网共同组织开展“家在海南·铭记乡愁”首届海南地名文化系列征集评选活动。征集挖掘和整理出了一批动人的海南地名故事,通过媒体广泛传播。通过征集、网民投票等方式,评出海南首批十大古街老巷、十大名人故里、十大红色圣地、十大黎族苗族乡(镇)村地名。活动历时7个多月,引起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网友的高度关注,南海网专题页面的点击率高达67万多次,访问量将近70万次。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地名文化系列活动”一词在百度、360等搜索次数高达近100万条。2017年10月,还专门举办了“家在海南·铭记乡愁”征集评选活动表彰颁奖仪式,社会效果明显。
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活动。根据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安排部署,海南省积极开展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活动,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和自由贸易区(港)建设创造更加便捷的地名公共服务环境。例如,海口市对两条重名街道分别在前名加上区域名,整治不规范公交车站名21个,更换不规范地名标志57块;三亚市对全市不规范地名进行梳理排查,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整改,编纂了《三亚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昌市组织市民政局、综合执法局、发改委、住建局、工商局和文城镇政府联合开展专项清理整治行动,重点对文城镇主干道路两侧设置不规范的交通指示牌、广告牌进行了整治。据统计,至目前为止,全省已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71个,清理地名使用乱象的公共标志380个,地名使用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据悉,海南民政厅将通过编纂一批实用性强的地名工具用书,加强地名文化保护平台建设,持续推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活动,深化地名公共服务等举措,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建设。
(李建文 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