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妇联派来的男书记

来源:民生周刊2018-10-30 10:21:29

张贺英 内蒙古通辽市团结村第一书记

“我觉得驻村最重要的工作,是打开贫困群众闭塞的思想,就算驻村干部离开了村子,他们自己也能找到致富增收的方法,可以持续发展下去。”近日,记者采访内蒙古通辽市妇联派驻到通辽市团结村的第一书记张贺英时,他对于村子的未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通辽市妇联办公室主任张贺英担任团结村第一书记是在今年的4月初,虽然来到团结村刚满半年,但张贺英主导的“室内纸上黑小麦苗种植”项目和“北京油鸡养殖”项目已经落地,让村集体有了稳定收入。

团结村位于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是回蒙汉民族聚集区,该村188户369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户44人,目前尚未脱贫户11户21人。如何能让更多的群众脱贫致富?如何拓宽村集体经济的渠道?

“虽然团结村耕地丰富,但缺少水源,再加上老年人居多,缺少劳动力,要想脱贫致富光靠这‘一亩三分地’肯定不行,产业发展才是根本出路。”在《民情日记》中,张贺英写下了自己的思考。

产业带动

文质彬彬、热情阳光,这是张贺英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在村里更接地气,更容易倾听群众的声音。” 张贺英说。“团结村人口少,人口结构又偏老龄化,缺乏青壮年劳动力。要想办法发展集体经济,增加集体收入,这样才能为贫困户解决后顾之忧。”

说干就干。张贺英针对村里的实际情况,与村干部们充分讨论后确定了“党建+小产业”的思路。根据该思路,他把团结村一分为二,南部以牛、羊养殖为发展方向,北部以种植产业为主导,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发展笤帚苗等特色小产业。

在张贺英的引荐下,致富带头人吴学敏来到团结村,组织全村妇女一起做“来料加工产业”,发动村民发展笤帚苗产业。目前,该村生产的产品已走进爱心超市,从而实现了贫困家庭居家灵活就业。

前不久,张贺英又将“室内纸上黑小麦苗种植”项目企业引到团结村。该企业为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免费提供设备和种子。通过这种方式,一些不能从事重体力活和年龄偏大的村民便可通过种植黑小麦苗致富。

黑小麦苗产出后,企业以每斤2元的价格进行回收。

“每隔12天,这种黑小麦苗就可以收割一次,而且企业派人来收购。以我家为例,6个展架吗,180盘,一个月有500元左右的收入。有了这些钱,就可以维持日常生活开销了。”贫困户崔桂兰对《民生周刊》记者说。

“娘家”支持

在农村扶贫一线,张贺英并不孤单。在扶贫工作中,他得到了“娘家”—通辽市妇联的大力支持。

不仅市妇联13名党员、4名处级干部对口帮扶村里8个贫困户,而且通辽市妇联领导包兰芳、王晓燕和马金春都曾亲自到村里调研、慰问和帮扶,数次援助过钱、衣物、爱心礼包等。

此外,通辽市妇联还发动了“外联”。为解决村里没有起步资金的难题,在市妇联协调下,通辽女企业家联合会以“循环金”模式认领的养鹅项目7.5万元,现已销售盈利1万元。

在扶持养牛产业示范基地方面,通辽市妇联联合通辽市交通规划设计院、库伦镇人民政府、京蒙帮扶等筹集起步资金38万元。

“脱贫致富,要把企业家和贫困户联系在一起。”张贺英说。

5月13日,女企业家于晓弘成为团结村荣誉村民。在她的协调下,村里成功引进京蒙帮扶产业项目—北京油鸡养殖项目。通过这个项目,预计可实现1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月增收1000元。

“有了集体经济,还要确保让百姓得到益处,这就需要思考如何支配和分配。”张贺英说。

以养牛为例,村民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入股:第一种是分红方式,另一部分以寄养模式进行。两种都以“5—3—2”的形式进行分红,即50%用于集体经济再发展,30%用于发展公益事业,20%用于贫困家庭关爱救助。其中,村民收益则来自集体收入部分。

“能张罗事儿”

对于张贺英过去半年多的工作,团结村村支书曹金贵评价:知村民、爱村民、疼村民,与村民打成一片,与村民同甘共苦。

来到团结村后,张贺英进行了深入调研,他发现村民最关心的是看病难题。

“村里的贫困户大部分是因病致贫,离家治疗费用高。疾病已经成为贫困户难以摆脱的‘穷箍咒’。”他说。

为减轻这些贫困户的经济负担,张贺英联系吕氏中医传承人吕会志,走村入户对贫困户进行免费义诊和治疗。

患有脑梗,小脑萎缩,70岁的贫困户张凤芹视力也不好。张凤芹的丈夫告诉记者,“通过吕医生的3次上门治疗,她的脑袋清醒多了,看人也清楚了!”

不仅帮助群众致富,解决群众看病难题,张贺英还努力帮助团结村群众改善生活环境。

为鼓励村民打造宜居乡村,张贺英结合爱心超市评比标准和通辽市妇联开展的“美丽庭院”创建活动,开展了“三化五美”(净化、美化、绿化;室内美、厨厕美、庭院美、村庄美、身心美—记者注)、“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从而改变村民的不良陋习和生活环境。

如今,团结村面貌已焕然一新。“村里干净了、住着更舒心、看病方便了,生活越来越有奔头。村民个个对张贺英竖起了大拇指,说他是个能张罗事儿的扶贫干部。”崔桂兰说。

□ 《民生周刊》记者   马岑   贾伟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