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家国情怀造就国产碳纤维

来源:民生周刊2018-10-30 10:31:32

2018年10月8日—15日,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参展单位302家,参展项目1349项,涉及领域有“先进材料”“先进制造”“新能源”和“自主可控”。    

来自山东威海的企业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光威拓展”)17件展品在中大型产品展区一经亮相,就吸引了许多参观者的目光。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据了解,目前我国高科技领域使用的国产碳纤维70%来自光威拓展,光威拓展是我国碳纤维企业中唯一一家真正实现连续3年以上赢利的企业,也是我国唯一一家以碳纤维为主营业务的A股上市公司。    

在10月9日下午的第四届军民融合发展高技术装备成果展览暨论坛上,光威拓展作为唯一发言的民营企业,代表国内碳纤维企业作了“军民融合战略下的国产碳纤维发展机遇及相关建议”大会论坛主题报告。    

一家民营渔竿厂,自力更生,自筹资金,自组技术团队,在无技术、无装备的困境下,是如何攀上了碳纤维研发的科技高峰,走出了不可复制的创新之路,改变了世界碳纤维格局?《民生周刊》记者专访了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

▲光威集团董事长陈亮。

民生周刊:请您介绍一下光威集团“结缘”碳纤维的渊源?

陈亮:我国碳纤维早期研发几乎与日本同步,1975年多部委启动碳纤维联合攻关的“7511工程”, 但在“巴统”影响下,日美对我国加强产品、技术、装备“三封锁”,我国研发30余年未见成效。直至2005年前,军需、民用碳纤维100%依赖进口,完全被“卡脖子”,受制于人。 2001年两院院士师昌绪向中央建议,指出21世纪中国如果没有碳纤维将落后整个时代,呼吁立项,国家决定设立“863”碳纤维专项。也恰逢此时,全球渔竿制造龙头企业“光威集团”,因碳纤维渔竿生产用材需求,成立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悄无声息”地开始研制碳纤维,成为第一家进入碳纤维产业的民企。

民生周刊:碳纤维为什么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现在国外碳纤维的发展情况如何?目前,中国碳纤维技术与应用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陈亮:碳纤维因其强度高、重量轻、耐腐蚀、耐高温及柔软可加工性等特点,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是世界最尖端的高性能纤维材料之一,正在替代钢铝等金属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艇、兵器及工业领域。碳纤维科技含量高、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技术难点多,工艺复杂,是集材料学、化学、纺织、机械自动化等多学科高度交叉的工程。

目前,就世界范围来看,以东丽、东邦、三菱丽阳等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在全球碳纤维产业中仍居主导地位,其技术、产品规模、应用均处于领先地位。以美国赫氏、德国SGL等公司为代表的欧美碳纤维企业紧随其后,其技术和产品在某些领域具有比较强的竞争优势。

以光威拓展为例,国产碳纤维正实现“从无到有”至“从有到优”的跨越。自2005年,光威拓展研制的T300级碳纤维通过“863”计划验收,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拥有了自己的产业化碳纤维,一举打破了国外对华封锁。

接下来,光威拓展相继突破了国产T700、T800、T1000、M40J、M55J级高性能碳纤维关键技术,并形成产业化,目前我国高技术装备领域的国产碳纤维70%来自光威拓展。

▲光威集团从早年间一家民营渔具厂一步步发展而来。

民生周刊:国产碳纤维在性能、应用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绩,同时具备了研发下一代高性能碳纤维的技术基础。据统计,国内碳纤维研发企业目前的数量约为30家,作为行业带头人,您认为,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使产业持久健康发展?  

陈亮:首先是,产业失序,暗藏隐患。“有效供给不足,无效产能过剩”是目前国内碳纤维产业的真实写照。以2017年为例,我国碳纤维理论产能高达2.6万吨,实际销售量仅有5400吨,产能释放率仅为20%。

我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对已形成良性产业发展生态的龙头企业2至3家进行重点扶持,协调鼓励有能力的龙头企业对行业进行有计划的整合。据我们了解,日本50年里只有3家碳纤维企业。

其次,民营企业因其民企身份、资产权属性问题,无法得到相应的条件保障支持。

我建议相关部门不要纠结他们所属身份,制定以龙头为核心的、扶持国产碳纤维行业长期发展的产业政策时,无论国企还是民营,一视同仁。

第三,装备受制,短板明显。要实现碳纤维彻底国产化,产业持续稳定发展,装备自主是核心问题,且目前我国复材的成型方法也以传统铺层工艺为主,工艺落后,先进国家已实现三维立体编织和自动铺丝铺带等,这些装备的开发和自主保障也是我国复材应用发展的短板。

第四,电价偏高,削弱优势。碳纤维产业电力消耗大,能源成本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一个重点难题。仅电费一项,民用国产碳纤维每公斤生产成本就要高出国外企业30%左右,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希望出台相关政策或专项资金,对碳纤维企业进行电费补贴。

第五,进口依赖,产用脱节。国产碳纤维虽已成功应用于高技术装备领域,但仅占总需求量的30%,还有近70%的碳纤维依赖进口。工业领域,我国碳纤维产业链合作较少,未形成有效融合,生产和应用相互脱节,产品应用对国产碳纤维的研发生产和技术提升牵引明显不足。

近几年来,中央军委、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接连出台一系列重要文件,特别是2017年国务院第91号文《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明确的行动目标、保障措施。国产碳纤维行业应把握此次机会,积极参与军民融合,促进行业发展。

我们必须要明确,我国已解决碳纤维“从无到有”的问题,但如何做到“从有到优”,还需国家给予更多的扶持,依然需要政府和全行业不断探索。

民生周刊:2017年9月1日,光威拓展母公司—光威复材已经在A股成功上市。从全世界卖钓鱼竿到布局延伸产业链,发力碳纤维研发领域,您作为“创二代”,光威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陈亮:不忘初心,天道酬勤,牢记使命,强军报国。光威将以A股上市为契机,以高性能碳纤维为核心产品,实施全产业链“521”发展战略,即以碳纤维、通用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复合材料、装备制造五大生产板块为主体;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两大科研平台为引擎;打造一个碳纤维全产业链孵化园区,争创我国最大的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

未来,我们光威拓展将努力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碳纤维全产业链制造商,支撑起国产碳纤维这个“民族产业”,为中国的“强国战略”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生周刊:光威集团走过30年,有人说,成功经验“不可复制”,发力碳纤维领域更多是因为您故去的父亲陈光威的家国情怀,您如何评价您父亲?

陈亮:如果不是走高技术领域应用路线,光威拓展碳纤维赢利的时间会提前很多。但是,父亲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决然将生产的碳纤维全部投入高技术装备事业,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光威拓展则由此“脱富致贫”。

直到2012年,为支持碳纤维研发,整个光威集团没有分红,工资水平也很低。从2002年开始做碳纤维到2012年终于赢利,父亲把30多亿元“砸”了进去。

父亲住院期间,有段时间还能说话。有一次我去看他,他说,我这辈子总算为国家干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值了!

我父亲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家国情怀”人,他的这种情怀也深深地影响着我。

□ 《民生周刊》记者   张兵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