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民生40年:发端于此 贯彻始终

来源:民生周刊2018-11-27 13:20:09

民生建设让百姓生活更美好!因为民生建设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也是改革开放的初心。

中国40年前的改革开放,最早就是发端于民生问题,无论恢复高考,还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概莫能外。民生建设无小事,因为大力发展民生既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又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内涵。

民生建设接力赛

1949年到1977年,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们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

1978年到1989年,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布局谋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着力摆脱整体贫困、改善人民生活,逐步实现先富带未富。

1990年到2002年,在江泽民同志带领下,我们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着力于解决生活温饱、迈向总体小康,顺利实现千年目标。

2003年到2012年,在胡锦涛同志带领下,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突出强调协调发展与和谐发展,着力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刷新小康建设目标。

2013年至今,习近平同志领导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于改善民生、弥补短板,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历经中国共产党人的励精图治,终于乐见2020年将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和民生发展的成果将惠及全体14亿人民。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民生问题发表重要论述,不仅深刻阐释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而且强调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民生工作的着力点,将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到追求“幸福中国”的目标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具有原则性、实惠性、持久性;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上涵盖住房、就业、养老等关乎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加入其中。这一具体而突出的变化,针对的就是民生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精准更全面地补齐民生短板

七个“有所”业绩明显

在幼有所育方面,努力让所有0~6岁的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养育。

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幼儿园25.5万所,在园幼儿4600.14万人。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9.6%,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提前完成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然而,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仍未解决,好入园、入好园仍是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

在学有所教方面,我国教育改革取得显著成就,教育事业迈上新台阶,总体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稳步增强,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加快推进,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具体来讲,经过6年多努力,我国教育普及程度明显提高,国民受教育机会显著增加;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加快缩小,教育公平取得重要进展;学生全面发展得到促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教育结构调整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不断增强;教育改革全面推进,一些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教育保障切实加强,改革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在劳有所得方面,政府始终把就业工作当作第一位的任务,一方面,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另一方面,坚持总量与结构并重、供需两端发力、就业政策与宏观政策协调、统筹发挥市场与政府作用、普惠性与差别化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保持了就业局势的总体稳定。

近年来,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每年城镇新增就业均超过1300万人,主要就业目标处于合理区间,在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充分就业,十分不易。

在病有所医方面,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式,由过去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更加注重预防为主和健康促进,更加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医疗资源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能够更加成熟、定型,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健康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健康领域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善,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人民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持续提高。

在老有所养方面,一方面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老龄政策法规教育,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尊重、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和老年人自尊、自立、自强的自爱意识。

另一方面,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追求“四个更加”:一是多支柱、全覆盖、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二是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三是有利于政府和市场作用充分发挥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备;四是支持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的社会环境更加友好。

在住有所居方面,贯彻“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的理念,一方面重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棚户区改造3年1800万户的计划完成,继续因地制宜推进货币化安置;另一方面,努力抓好房地产调控,支持居民自住购房需求,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继续坚定不移抓好三四线城市和县城房地产去库存。加快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立法,推进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发展,努力构建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加强住房市场监管和整顿,规范开发、销售、中介等行为。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房地产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进一步做好公租房工作。推进公积金体制改革,用好用足公积金。有序推进老旧小区和住宅宜居综合改造。

在弱有所扶方面,积极帮助8500万残疾人发展,他们占劳动力市场中弱势群体的大部分。美好生活一个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残疾人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其中53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脱贫,扶持120万城镇残疾人就业,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惠及2400多万残疾人,1800多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康复服务,越来越多残疾人过上了有尊严的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共享发展理念,推进民生工作持续改善,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民生建设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就。

未来民生建设波澜壮阔

总而言之,民生工程就是暖心工程。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我们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从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利益问题做起,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会让老百姓获得感多多、安全感实打实。

2016年1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对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

未来进一步做好民生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三点。

一是进一步改善民生工作服务质量。提高民生工作质量,应改变以政府为主体的单一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一方面,在民生领域适当放宽社会资本进入限制,将一部分公共服务项目交由市场主体运营,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优势,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消费者组织等社会组织在民生领域的作用。

此外,要建立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机制,缓解政府供给压力,提高供给效率与效益;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机制,拓宽公众参与公共治理途径,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二是让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公平。首先,民生工作离不开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要研究完善制度机制,更加公平有效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清理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绩效;要强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效防范潜在风险。

其次,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高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是让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可持续。未来3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要坚持共享发展,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未来3年既是破解民生难题、厚植民生优势的关键期,又是促进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的重要时期。要持之以恒开拓民生工作的财力,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不断开创民生工作新局面。

□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杨宜勇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