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2019-01-02 16:54:52
岁末年初,不少人在单位申报“个税专项扣除”时,发现还有“意想不到”的免税项目——健康险。保费可以在限额内税前列支、保证续保,并且免体检,这是国家用政策手段,来鼓励居民投保商业保险。
生、老、病、养等保障,是民生的重要方面。保险的作用就是筑牢这个“底”,个人的安康幸福有备无患;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未雨绸缪。“丰时备欠时、春暖记冬寒”,保险是一种金融手段,也是一种生存智慧。
改革开放40年,我国保险业的变化有多大?这么说吧,1979年我国保险业正式复业,当时国内只有中国人保一家保险公司,那可真是名符其实的“千顷地、一棵苗”。直到1986年,交通银行成立了保险业务部,新疆兵团保险公司成立,这一状况才被打破。
保险业从无到有,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做大做强,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截至2017年,我国保险业资产规模已经达到16.75万亿元。
那么,保险业是怎样从只有一家保险公司,成为一个重要金融行业的?40年改革开放,给保险市场带来了哪些巨变?咱们一起来看看。
因改革开放获得澎湃动力,成为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
下面这些历史节点,记录了保险业发生的巨变:
——1979年,以中国人保成立为标志,我国保险业正式复业,国内只有人保一家公司。当时的经营方式是“坐商”——居民要到公司柜台才能买到保险。
——1988年5月,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蛇口正式创立,为国内保险行业引入竞争机制。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进入中国市场,带来了代理人制度,保险业特别是寿险业开始走街串巷“上门服务”。保险行业改革开放自此拉开序幕,吹皱了市场的“一池春水”。
——2003年起,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等几家国有公司相继股改、上市。之后一大批中外合资、民营保险企业挂牌。
——2017年,保险机构从复业之初的1家,增加到228家。保险业建立了多种所有制、多种市场主体和交易平台,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已经形成。
1980年,保险业的保费收入只有4.67亿元,资产规模14.52亿元;到2017年,全国保费收入是3.66万亿元,资产规模达到了16.75万亿元。也就是说,保费收入增加了近8000倍,资产规模增加了1万多倍!
在我国金融业中,保险业是开放最早、开放程度最高的行业,也是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40年来,改革开放让中国经济发展提速、人民生活更加富裕,为保险业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外资、各种所有制机构主体同台竞技,则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
1999年“入世”谈判时,保险业对外开放就是焦点之一。那时候很多人对中外保险公司同台竞技没有信心,直呼“狼来了”。然而,实践证明开放带来进步,中资保险企业不但没有被“吃掉”,反而在竞争中发展壮大了。
“保险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开放密不可分。国外同行在保险技术、管理、理念等方面的经验,令中资企业获益匪浅,进而提升整个保险市场的运行水平,最终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选择、更多实惠。”众安保险CEO陈劲说。
如今,保险业不仅完全履行了入世时的承诺,还“超条款”向世界开放市场。2018年4月起,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新阶段,更大力度的开放为全球保险机构提供了更大的商机。截至2018年11月末,共有5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开展业务,促进了保险业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让保险消费者分享开放红利。
保险服务见缝插针,从“奢侈品”变成“日用品”
商业保险在刚起步时,曾被误认为是卖保险箱的公司,人寿保险因涉及到生老病死,也被认为不“吉利”。如今,人们的保险意识大大增强,保险业触角也在不断延伸——从经济社会发展到居民生活,都可以看到保险身影。
对老百姓来说,买车有商业车险,旅游度假有意外险,想理财有分红险、万能险,要防病有重疾险、医疗险、护理险。越来越多的人从年轻时就投保商业健康保险、年金类保险,通过对个人财富的长期配置,为自己有更好的生活做出打算。
在农村,一年花个三五十元,有“狗咬人”也赔的小额意外险,有农房保险、农机具保险、种植养殖保险,还有小额贷款保证保险,激活三农小微“金融链条”,为农民生产生活支起了“安全网”。
对企业来说,经营更离不开保险护航。从厂房、机器设备等财产,到员工工伤、医疗保险等人员保险,经营中断、雇主责任等运营过程中的保险,以及交易环节的各种商业信用保险、期货保险、展览险等等,简直包括万象。
还有一些保险“安全伞”,在人们毫无察觉时发挥作用——当我们走到街道上,在演唱会看台上,也许就有公共场所安全责任险在遮风挡雨。
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保险渗透其中:网购有退货险,手机有碎屏险,爱美有整形美容险。就连猫猫狗狗,也可以定制一款“宠物险”。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买保险就更方便了。简单产品在网上、手机上可以一键搞定,复杂产品营销员上门服务。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才投保,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有几张保单,保险完成了从“奢侈品”到“日用品”的转身。
市场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一大批保险企业发展壮大
现代保险服务业,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完善金融体系的支柱力量,也是改善民生保障、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
“平安保险成立之初,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人民币加3000万港币,蛇口工业区、工商银行深圳信托投资公司分别出资49%和51%。而30年后的今天,平安集团总资产接近7万亿元,已经成为大型综合金融控股集团,入选全球首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中国平安集团副董事长孙建一说。
从搭建体制机制、发展产寿险业务,到探索综合金融模式“金融+科技”、“金融+生态”,中国平安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现代企业之路。到去年上半年,中国平安科技专利申请数量累计达6121项,多项科技实力于全球领先。2018年,金融壹账通应用生物识别、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等四大核心技术,为全国483家银行、42家保险公司及2400家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包括智能营销、智能风控、智能产品、智能运营等。同时,平安开始向海外市场输出技术,在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多家金融机构落地。
平安的成长历程,只是中国保险业发展的一个缩影。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保险业有8家企业上榜,它们是中国平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中国太平洋保险、友邦保险集团、国泰人寿、中国太平保险、泰康保险。
从市场准入到产品定价,保险监管秉承“放开前端、管住后端”原则,尊重市场主体,理顺市场机制,促进了行业健康发展。中国保险业市场规模,先后赶超德、法、英、日,目前已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全球最重要的保险市场。
保险业的三大功能,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补偿方面,截至2017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2373万亿元。其中,农业保险三大口粮承保率超过70%,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面积21亿亩。
目前,全国城乡居民住宅地震巨灾保险金额900亿元,每次洪涝、台风灾害后,保险业成为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
全社会健康养老商业保险准备金已达6.9万亿元。16家公司开展的大病保险覆盖而门口10.6亿人,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基础上提高10-15个百分点。
在资金融通方面,截至2018年10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5.8万亿元,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保险资金通过债券、股权投资,支持国内高铁建设、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市政、能源、芯片项目等,成为实体经济的“源有活水”。
值得关注的是,为适应我国居民养老健康新需求,一大批保险企业发挥保险资金长期优势,并借助健康管理技术,为养老、健康产业注入发展动力。
在社会管理方面,交强险制度实施10年来,机动车投保率从36%提高至75%,保障作用日益凸显。各类责任保险地方试点在探索中积累经验,2017年全国1.6万家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风险保障360亿元。(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麻辣财经工作室·曲哲涵 李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