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扶贫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

广西南丹:乡村旅游让贫困户捧起“金饭碗”

来源:民生网2019-01-09 15:01:44

去年8月底,广西南丹县首家就业扶贫车间在八圩乡瑶寨村的“凤珍蓝靛染布坊”挂牌了,该染布坊主要开展传统土法染布和手工刺绣瑶族服饰制作,成品售往博物馆以及销售给当地群众和游客。目前,共有21名劳动力在该染布坊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0人,人均月收入稳定在2000元左右。

八圩乡瑶寨村的“凤珍蓝靛染布坊”只是南丹县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的一个体现。

南丹县总人口32万人,是滇黔桂石漠化治理天窗县,是广西54个脱贫攻坚重点县之一,全县共有“十三五”贫困村47个,贫困人口11527户50656人(含动态调整新增户和2014、2015年退出户),贫困发生率达11.4%。

近年,南丹县坚持脱贫奔小康、关键看老乡的理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期盼、最急需的脱贫发展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提升了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基础设施大改善,群众走上致富路。2016年以来,投资4.15亿元集中实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全面解决村屯道路、人畜饮水、农村危房、公共服务、卫生室、网络通讯等6大基础设施问题。特别在道路建设中,在实现贫困村屯通砂石路的基础上,主动加压,再筹措资金1.42亿元实施非贫困村脱贫攻坚基础设施项目,力争全部解决20户以上自然屯的道路硬化问题。广大群众面对家乡巨变,洋溢着幸福的笑脸,无数干部辛勤付出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安居乐业大搬迁,群众住进新家园。创新“分散安置+集中安置”等多种安置模式,采取“上级支持+财政投入+企业参与”等多元融资模式,打造“易地搬迁+旅游景区+特色小镇”等脱贫发展模式,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仅用2年时间就全面完成了“十三五”22733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尤其是针对白裤瑶聚居区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基础薄弱、信息闭塞、发展受限的状况,主动争取易地搬迁指标1.35万人,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旅游扶贫项目,抽调处级领导18人、干部200多人、施工队伍6000多人,抢晴天、战雨天,“5+2、白+黑”,人停机不停,在180天内高效完成34万平方米、2482套安置房建设任务。项目建设工期之紧、搬迁人数之多、工程任务之重广西少有,创造了南丹速度、南丹模式、南丹精神、南丹奇迹,彻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状况,成为2018年“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文化旅游节广西卫视直播现场并上央视《新闻联播》。目前正在创建国家5A旅游景区,打造全国旅游经济跨省合作典范、易地扶贫搬迁典范、旅游扶贫的典范和民俗文化保护传承的典范。

扶贫产业大发展,群众捧起“金饭碗”。将扶贫产业作为贫困群众增收的核心,深入实施“十大百万”产业扶贫工程,及时推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创业等5个行动计划,让群众捧上“金饭碗”。创新建立多种模式,带动核桃、红心猕猴桃、优质稻等10大扶贫产业发展,核桃产业实现贫困村屯全覆盖;猕猴桃种植达1.2万亩,成为广西最大的猕猴桃种植县。明确瑶鸡、生猪、肉牛、优质稻、核桃等为5个特色主导产业,烤烟、杉木为自选特色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有8340户贫困户发展“5+2”特色产业,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率达89.42%。

集体经济大增强,群众有了“助推器”。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环节,坚持长效与短平相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培育光伏、肉牛、生态米、猕猴桃、构树、油茶、乡村旅游等7大产业。投资790万为47个贫困村安装5—20千伏的光伏发电,每年每村可收入5000元—20000元;投资1105万元用于入股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每年按10%年回报率获得分红。在此基础上,每村还安排10万元自主经营资金,实施兴办村级企业、提供小额金融服务、实施特色种养殖项目,形成“乡乡建基地、村村有合作社、户户搞产业”的良好态势。2017年,每个村均实现集体收入超2万元目标,不但填补了村集体经济收入“0空白”,还为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实现每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万元目标。

社会保障大提升,群众吃了“定心丸”。一是教育扶智保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投入3亿多元推进教育发展,2018年以全市最高分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全面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不因贫辍学。二是医疗卫生保障。在实现人人参保的基础上,将63种疾病的门诊治疗费用纳入住院统筹基金补偿范围;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实行“先诊疗后付费”政策。三是政策兜底保障。全面推行扶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坚持“应保则保、应退则退”,将无力脱贫人员全部纳入低保,切实解决老残致贫返贫问题,全县享受低保待遇4.5万人;将不符合享受低保人员全部予以清理。

精神风貌大变样,群众增添内动力。创新开展“党建+感恩教育”活动,通过恳谈会、上党课、山歌会、普惠政策宣讲等活动,与群众“数一数过去,比一比变化,讲一讲感恩,想一想未来”,激发群众的感恩情怀和内生动力,引导群众深切感受扶贫政策的利好和家乡的变迁,增强脱贫信心和决心,一些村屯建起了感恩楼、感恩石碑、感恩长廊,唱起了感恩山歌、写起了感恩对联、寄出了感恩信件,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面提升。

(李建文 谭善亓 莫梦姜)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