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乡村振兴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山西永济: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来源:运城日报2019-01-22 16:13:06

条山叠翠,犹如绿色屏障;巷宽舍净,宛如世外桃源。数九时节,笔者迈步山西省永济市广大农村,仿佛走进大自然肆意泼洒的水墨画卷,如梦似幻,令人心旷神怡!

近年来,山西省永济市全面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着力发展农业产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丰富乡村文化建设,一个个村庄悄然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蜕变,一幅幅美丽乡村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现代农业: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乡村振兴的首要条件是产业兴旺,发展现代农业是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永济市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强基计划,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粮食、水果、蔬菜、干果、畜牧水产养殖等五大产业,创建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建立了以栲栳、张营、虞乡等镇为中心的小麦、玉米高效优质粮食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卿头镇为中心包括开张、栲栳、张营四镇的鲜食水果生产基地,以城区三个街道为重点的绿色蔬菜基地,以虞乡、韩阳和蒲州等镇山前平原为中心的干果经济林基地,以蒲州、栲栳两镇为重点,发展特色水产品养殖基地。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有效加快了农业标准化推广步伐。截至目前,该市共发展冬枣、核桃、苹果、葡萄、鲜桃等特色干鲜果38万亩,绿色蔬菜8.5万亩,牛、猪、羊、鸡、鱼等规模养殖户700余户,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6个。

2017年3月,注册资本2000万元的永济市爱卿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落户永济,以“标准化生产、全流程监控、统一品牌运作、电商平台销售”的新型农业模式为核心,致力打造永济新型生态农业样板。1月10日,笔者在该公司建立的千亩有机冬枣、早油桃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看到,一座座不同结构的大棚林立,塑料薄膜在阳光照耀下熠熠发光。据基地负责人廉晓军介绍,公司采用有机栽培,利用周边农户养殖基地粪便,引进最先进的菌种,通过与枣树果枝有机结合,发酵生产有机肥,并利用生物防治,保证枣果的品质。去年以来,公司建立“千村万乡APP平台”,有指向的解决农户痛点,提高农户管理技术水平,提升农户园区品质。2018年,园区共接待参观学习50余批3000余人次,为当地培养技术二传手40余人,极大地提高了永济冬枣的知名度和技术管理水平,2018年由公司进行指导建园的达200余户,在册会员4000余人,带动农民增收300余万元。

山西长荣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永济市近年来发展壮大的一家集种植、养殖、育种为一体的农牧结合现代循环农业公司。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在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标准化养殖应用推广,通过良种国际化,猪舍建造标准化、生产工艺数据化、防疫程序化等一套标准化流程,实现了企业发展最优化,该公司结合市场情况,探索出“集成化家庭农场”的农户养猪模式,积极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养猪产业,现已在推广标准化家庭农场30余家。

在永济市的葡萄产业中,最有知名度的要数丰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高社革通过数年努力,攻克了新品种克伦生的栽植管理技术,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5户发展到了现在的200余户,面积达1400余亩,遍布该市6个镇(街),带动和服务永济葡萄面积3.5万余亩,实现劳动就业300余人,产值平稳保持亿元以上,成为永济葡萄发展与带动的龙头企业。

虞乡镇洗马村是永济市发展现代农业的老典型。“现在种西瓜,处处有学问,处处有科技,光靠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不好使。”永济市虞乡镇洗马西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郭管管向笔者介绍说,这几年,他引导农户“赶”培训,买新品种、学新技术,了解现代农业新趋势,通过合作社统一选种、统一管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将标准化手段贯穿到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从源头上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每亩农田收益提高了20%,“洗马西瓜”这个品牌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凡谷农业、韩阳香椿、开张冬枣……这些产业的发展,为永济市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典型引领。

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永济市还同步实施扮靓品牌战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和做好无公害农产品的复查换证和绿色、有机食品续展认证。从2012年起,该市先后争取项目资金300多万元,加强了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和7个镇质检站建设与检测设备购置,采取基地抽检与市场抽检相结合,严把生产基地和流通环节两个关口,目前,该市共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2万亩,产品认证36个,县域农产品美誉度与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农旅融合: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青石板旁潺潺流水,民俗古屋香味飘飘……临近年关的水峪口古镇年味浓浓,饼子、老豆腐、煎饼、臊子面等传统小吃呈现在游客眼前,似一道饕餮盛宴,让每一个游客流连忘返,感慨不虚此行。

“谁会想到一个穷山村,短短几年时间,变成了如今的‘聚宝盆’?”裴世峰就是土生土长的水峪口村人,在古村里经营着一家碗团店,平时做做碗团、跳跳自创的舞蹈,生意红红火火。提起村里的变化,他说:“家门口就业一年轻松收入20多万元,这样的光景以前谁敢想?”

水峪口村共3个居民小组,780余口人。近年来,为改变农业条件差、生活水平低的现状,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和文化底蕴优势,探索发展以休闲观光体验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农家乐。通过招商引资,建成了神潭大峡谷和水峪口古村两个旅游项目,将美景与现代元素、美食与传统文化完美融合。经过短短几年发展,古村在2015年成为国家4A级景区,年客流量突破200万,更是创造了单日游客接待量达6.2万人次的发展奇迹,拉动收入上亿元,带动了当地大量的农民创业就业。目前,该村农户或经营农家乐和商铺,或在景区和古村打工,从事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人数达460余人,占到总人数的60%以上。

和水峪口村相距不足3公里的介峪口村,仅仅只有167户520口人,近年来在市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也将发展目光瞄准了旅游产业,这个小山村仅去年在绿化上的投入就高达38万元。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王志军介绍,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引导支持下,介峪口村围绕旅游产业,引进了两个大项目,一个是利用村东废弃的制砖场,开发建设了玫瑰园;一个是在村西开发了尧王洞天项目。“我们村最大的优势就是绿色生态,我们最大的目标就是将整个村子打造成一个大景区。”

在该村村西笔者看到,规划投入上亿元的尧王洞天项目,盘山路、山门、长廊等已完工,已基本具备接待游客条件。正在工地干活的该村村民王江峰说:“过去村里脏乱差,现在家在景区里,人在画中游,生活在这里舒心惬意!”

充分挖掘利用旅游资源,认真探索农旅融合模式,是永济市不懈探索追求的乡村振兴新路子。近年来,该市以农旅互动为支点,激活乡村山水生态优势,撬动被低估的农村农业产业,变“短板”为“卖点”,依据客源市场及本身特点开发深度乡村体验产品,让开放式的乡村体验与封闭的景区观光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成了美丽乡村和旅游开发互相依托、互相促进的良好格局,成为农民脱贫致富、振兴农村经济的新引擎。

文明引领:为乡村振兴充实内涵

煤油灯、纺车、老式农具、布证、粮票……在虞乡镇东坦朝村的村史馆内,陈列着200多个大大小小的老物件,记录着村庄的时代变迁,浓缩着着乡村的历史印记。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有斌说:“通过村史,让村民可以触摸这片生养自己土地的前世今生,留住记忆、留住乡愁。”

妇女们载歌载舞,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孩子们奔跑嬉戏玩耍……1月9日,在该市开张镇东开张村文化广场,村民们尽情舒展身心,释放满满地幸福感。“村里建了文化广场后,广场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科普知识以及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等,都在这里举行。”村党支部书记余艳平说,“这里已变成村民‘欢乐集散地’!”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风是乡村的印记。实现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追求物质上的充裕,更需要精神上的富足。立足这一理念,永济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从打造文化阵地、挖掘传承历史等方面入手,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走廊、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建设力度,设置核心价值观、二十四孝、农时节气、农耕民俗、地方名吃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等公益宣传教育内容,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留住乡愁记忆,凝聚向善力量,引领文明风尚,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在练好“文化内功”的同时,该市同样重视“环境外功”,大力实施农村环境卫生集中整治行动,先后对辖区内的黄河、涑水河、伍姓湖等全面细致排查,3个街道11个村排污管道已并入城市主管网,4个镇驻地、56个村已铺设排污管网或修建排水渠,太宁村、虞乡农场等4个污水处理站已完成建设;开展了“农村卫生家庭”创建活动、“最美庭院”评比和“文明卫生户”评比活动,评选出“最美庭院”1000户,“最美庭院”创建示范村50个,“文明卫生户”1300余户,示范带动265个村全部参与;在蒲州、张营、卿头、虞乡四镇已建成垃圾中转站的基础上,再投资7800万元,在全市科学规划了12个垃圾中转站,建成后,全市16个垃圾中转站辐射所有乡村。

为了做好保障,该市还积极筹措乡村清洁工程资金990余万元,用于农村村内环境整治人员工资、设备配备和运行费用,今年该市还专门拿出道路沿线绿化带整治资金170万元,河沟渠整治资金120万元,垃圾填埋等补充资金150万元,有力保障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顺利实施。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勤劳朴实的永济人,正在乡村振兴的这份大考卷上,书写着别样的精彩。

(卫明珠 王超)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