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教育强国论坛

北京小学李明新:坚守教育本真 “五养”理论育人

来源:民生网2019-01-23 14:39:44

李明新,语文学科特级教师,北京市首批中小学教授。现任北京小学校长、北京小学教育集团主任,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李明新提出了“让基础教育回归本真”、“建设良好学校教育生态”的教育主张和儿童成长“五养”理论。他强调,任何改革都不要忘记它的出发点,不要从表面上做文章,要把改革的价值与效果、内容与形式、方式与目的、过程与方法统一起来。同样,基础教育改革的聚焦点应该是“尊重基础教育规律,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李明新认为,教育必须“目”中有人,心中有具体的儿童。搞基础教育,把“儿童”两个字扔在一边是极为不负责任的。学生的成长是生命体的成长,而不是单纯的认知体的成长。“基础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应该回归它的基础性,要为每个学生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为整个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对于每一个具体的学生来说,“基础”不是传统意义的“双基”概念,而是指人一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发展、幸福工作与生活的基础,是全面的、和谐的、利于个性化发展的基础。儿童的成长过程要做到慢养、牧养、顺养、素养、调养。

儿童成长要“慢养”

李明新说,“慢养”不是故意“慢”,而是说在育人上我们要有耐心,不盲从,不急于求成,更不能够急功近利,应该让生命按着自身的规律一点儿一点儿地成长。生命的成长是需要日积月累的,不能够“催化”成长。

现在困扰许许多多家长的,是社会上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导致我们许多家长盲从了不正确的教育做法,都去催化孩子的成长,如同“揠苗助长”,过度“施肥”。

和“慢养”相对的,自然就是“快养”。现在“快养”的现象非常令人担忧。幼儿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学生学习奥数化,人生成长分数化。这样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比如,似乎不学奥数,人就不能够很好的成长。过度“施肥”就使得学生“营养失衡”。

李明新说的“营养失衡”指学生的成长被异化,无限度地灌输知识,却限制儿童的实践参与,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因为,教育学生是要开发人的潜能,但是似乎我们今天不是在开发人的潜能,而只是让学生提前记忆了一大堆他不理解的知识。教学上根本就不是“为理解而教”,不是“为思维而教”,最终,潜能也没有开发出来。

曾经有家长问,到底应不应该学奥数?李明新的看法是,从基础教育来讲,对奥数的作用、价值是有着清晰认识的,奥数不必要人人都学。从学生个体来讲,他提倡“适性教育”,适合才是最好的。如果这个学生自己非常喜欢奥数,他也有能力去钻研奥数,那么奥数就适合于他;孩子如果有精力学,当然是可以的,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

李明新强调,如果我们在教育上不能够静下心来,不能够耐心地去育人,那么学生就会在这种“快养”的教育当中失去真正的自我。“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就误导了广大家长,让家长把关注点放到了“系统学科知识的抢跑”上,不顾儿童的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不顾儿童的成长规律,过早地强迫学习、灌输系统的学科知识,导致儿童厌学。

明明人生是长跑,我们却让儿童以百米冲刺的方式起跑,使更多的儿童倒在人生的半途:身心受损,兴趣磨灭,失却创造,精神缺氧。因此,儿童的成长必须回到“慢养”。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谁掌握的知识多、快、难,而是应该关注谁成长的全面、健康、快乐。校长、老师,特别是家长们,在儿童成长上一定要淡定,静等花开。

儿童成长要“牧养”

所谓“牧养”有“放养”的意思,但不是放手不管,而是比喻我们培养儿童,要像草原的牧人放牧一样,把羊群带到肥美的草地,让羊尽情地吃草——我们要把儿童引到更广阔的、富有意义的知识空间,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和热情。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

从这个角度上讲,激发儿童求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牧养”的核心价值。比如让一个儿童热爱阅读,让一个儿童有目的地去实践,去接触大自然,去参观各种博物馆,去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等。这种“牧养”的方式有利于调动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他们会非常快乐、非常主动、非常积极地参与到活动当中。

李明新以阅读为例进一步阐述说,读书是儿童自由、快乐地吸纳各种“营养”的方式。现在都谈一个非常时髦的概念,叫“阅读人生”。北京小学提出“让读书成为人生习惯”,就是指阅读应该成为儿童的生活方式、成长方式。因此,我们做家长的、做教师的,应该深刻认识到,儿童主动地学、积极地学、有兴趣地学,那么学多少内容他都不感到是一种负担。

现在的问题是,更多的家长“圈养”孩子。儿童活动交往的范围很小,成长方式非常单一,甚至枯燥。许多学生每天就是上学、做作业、写试卷、上培训班。有的家长甚至很明确地给孩子提出,“你什么都别管,把成绩考好就行了”。

于是,他们替代了孩子的成长,他们束缚了儿童的发展。“圈养”让儿童的生命失去了更多的意义与光彩。

学校不应该让儿童总坐在教室中,应该允许他们在校园、在操场自由地游戏。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体育健身活动,带孩子参观各种博物馆。教育者要挖掘社会中、自然中一切可以的育人资源,为孩子们提供成长的丰富养料,供儿童自主选择,让儿童主动汲取。

儿童成长要“顺养”

“顺养”不能够理解成溺爱,也不能够理解成放任自流,不是说孩子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那样就失去了我们教育存在的价值。李明新说的“顺养”,是指要“顺木之天性”,因材施教。尊重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健康甚至高雅的兴趣和爱好,促其有个性地成长,鼓励他成为最好的自己。

目前,许多家长不顾儿童的特点,不顾儿童的个性,使得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人为的障碍。没有兴趣的必须去学,有兴趣的又不能去学。李明新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的科学素养被整个社会,特别是家长所忽视。在儿童成长的过程当中,更多的家长是让孩子去弹钢琴,去学奥数,去学英语,却很少有家长鼓励孩子进行科技的创造发明,培养孩子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教给孩子科学方法。这样的教育不利于那些有科学方面潜能的孩子得到很好地开发。

也有一些孩子喜欢异想天开,但是我们的许多教育者更喜欢孩子循规蹈矩,这就使得孩子们逐渐泯灭了好奇的天性,失去了创造的追求。

“顺养”应该在教育上重视儿童的兴趣爱好,重视儿童的个性化成长。个性化成长,是北京小学几年来一直在开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活动,这个活动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那就是每年举办的“年度荣誉奖”的评选活动。这个活动本身就是在引导我们的学生个性化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认识到,只要努力就可以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必须考100分才是最好的自己。

顺人性,让儿童享受童年;顺个性,让儿童个性发展,这就是 “顺养”的内涵。

儿童成长要“素养”

古人云,童蒙养正。所谓“素养”就是强调日常的修养,没有“素养”就难有“素质”。一个人有素质,特别是人文的素质,是后天培养的。“素养”的形成需要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引导,需要言行示范,严格要求,持之以恒;更要全面发展,育德为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教师、家长身体力行。

为什么北京小学一直强调要建设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态?为什么强调我们的家长言行要示范给孩子?因为我们的学生每天生活在老师和家长之间,在耳濡目染中接受许多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就是从日常点点滴滴的行为中渗透出来的。老师和家长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待人接物,学生都看在眼里。

李明新说,这里所谈的“素养”,是指美好心灵的培养,正确品德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培养,健康心态的培养。让我们的孩子善良、仁爱、宽厚、诚实、坚强、开朗,这些都是孩子将来一生所能用上的,这才是真正的财富。

儿童成长要“调养”

“调养”借鉴了中医的生命观、整体观理论,也是一种形象的表述。教育儿童就如同调养身体一样,关注儿童和谐的身心发展。当我们发现儿童成长中的问题的时候,要及时帮助儿童进步,要满腔热情对待儿童,而不应该冷落儿童,更不应对发现的问题置之不理。

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学生大多问题都不是知识层面的,主要表现在心理、情感、习惯、交往等方面。现在家长和老师在解决学生的问题中,解决最多的,或者说是最棘手的,是孩子的交往问题。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交往方式,将来孩子长大了,到社会上他就很难融入这个社会,融入单位,融入团队,很难与更多的人合作相处,他的学习、工作、生活就会受到影响。

有一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尊重儿童”就是让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家风不严,一味地迁就孩子,溺爱娇惯孩子,使孩子一点点形成了任性的坏毛病。这个问题必须引起今天家长的重视。

李明新认为,当我们发现了孩子的问题,就要进行深入的分析,积极地找到对策,才能够更好促进学生的成长。不仅要看到孩子的优点,还要知道孩子的不足,不能回避孩子成长中的缺点。有些缺点存在时间长了,就形成了不好的习惯或人格,再去“调养”,就很难了。也有一些教师迎合家长的虚荣心理,不能够及时沟通学生的情况,使得学生身上的“病”长期存在,慢慢严重。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调养学生,就要因材施教,因症施药。教师要专心研究每一个学生,家长也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孩子,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找准病因,药到病除。

李明新最后强调,“五养”是教育哲学,也是人生哲学,其实质是培养儿童作为生命体的健康成长。这里的“培养”是“培植精神,养育人格”的意思,是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完成的。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够使基础教育回归基础性,共同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学生就一定会幸福的成长!

(陈达)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