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健康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一声问候 病人的心暖了眼也亮了

来源:民生网2019-02-15 15:47:41

“老先生,昨晚休息的好不好?很好,一会带你们第一批检查哦”,“小李,今天有5台手术,你可能要第3台,时间大约11:00以后,要先吃点东西,否则能量不够”,2月13日上午,在江苏省中医院北院眼科病区,林琳像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病房,一个个和患者们打着招呼,这些被她珍视的病人,最年长的是年近80的老爷爷;最年轻的是20出头的小伙子。患者们都很享受林琳对他们的亲切称呼,虽然眼疾让他们看不到世界的缤纷,但医生对他们细致的关爱温暖着他们每一个人,“林医生一声关切的问候让我们心暖了,眼睛也亮了”。

这种病有可能失明,更需要医生细致温暖

眼睛是人体最精密的“仪器”之一,被称为心灵之窗,就像照相机,有镜头、底片等,缺一不可。视网膜就好比照相机的底片,它位于眼球内后部,密布着大量精细神经组织,一旦“底片”坏了,“心灵之窗”就会黯然失色陷入黑暗世界。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统称眼底病,其中病情严重的,需要手术治疗。比如,视网膜脱离的病人倘若不手术,眼睛最终失明甚至发生眼球萎缩。需要做眼底手术的患者来院时大多眼睛几乎看不见,再加上对手术的恐惧,病人显得很无助,甚至于悲观,缺乏信心。“他们恐惧无助,我们医生更要加倍地给予关爱,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林琳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在和疾病抗争的同时,林琳和他们始终在一起。虽然眼底病患者眼疾都很重,然而在眼科病房里,病人都很乐观,医生对病人的关爱始终温暖着每一位。

对于眼底病,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

林琳常和病人说的一句话: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你只需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其余就交给医生,我们一定会尽全力帮助你。看似轻轻柔柔的这句话,让病人真切地感受到医生打心底真心为他们着想,希望他们早日重见光明。

今年32岁的易某,因严重的糖尿病导致视网膜病变,双眼视力极其低下,只能看到手动。去年6月住进了眼科病房准备手术,由于眼睛看不见易某情绪非常低落。了解到患者情况后,林琳在主任黄玲的带领下,术前仔细论证,做到万无一失。可是由于患者病情极其复杂,做完手术后第一天,眼压持续居高不下,必须行“前房穿刺放液”才能控制,剧烈的疼痛加上悲观的情绪,患者痛不欲生。手术后第二天刚好小长假,为了能随时了解病情,稳定患者情绪,小长假期间,林琳一天没休,每天到医院为其检查病情,监测眼压,调整用药,及时“放液”,直到易某病情逐渐好转。在黄玲和林琳随后几个月细心关照下,易某眼部病情日益平稳,可以进一步行白内障手术了。可是今年1月易某突然肾病恶化,住至肾科,此时易某的白内障也越发严重了,易某很希望能在肾病稳定的短暂间期,行白内障手术。于是一直和易某联系的林琳了解到情况后,立即和眼科白内障组专家联系,虽然床位非常紧张,还是第一时间安排他从肾科一出院就直接转至眼科。

矢志不渝 精心做好“微雕艺术”

“毫厘千钧,一气呵成,愈是细微,功夫愈精。”这是流传在微雕界的一句名言,同样也适用于眼底病医师。每一个眼底病的治疗过程,丝毫不亚于1次人体微雕艺术的实践。2003年,林琳从吉林大学硕士毕业后,进入省中医院眼科工作至今16年,期间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省中医院著名眼科专家王育良教授,特别近十年来,更是在眼底病专家黄玲主任医师带领下,积极开展各类眼底病手术,经过他们精心治疗的病人无不交口称赞。对于林琳来说,她深深体会到,要想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必须要掌握过硬的医疗技术,因此她从未放弃过任何向前辈、向老师、向同事学习的机会,刻苦钻研眼科治疗的新技术、新进展。

由于忙于工作,她最愧疚的就是没有好好地陪伴自己的父母和孩子,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看似平凡无华,但她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敬业精神,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塑造了当代圣洁的医务人员形象。

(冯瑶)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