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人物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

董宝森:从派出所干事到史志主编

来源:民生网2019-02-20 16:36:11

2019年2月15日,天空飘着丝雨,寒意阵阵。根据约定,笔者在江苏省镇江市新区丁卯桥路上的一家养老院见到了87岁高龄的老公安董宝森。两个半小时的交谈,老人侃侃而谈。

阴差阳错,想去大西南却进了公安系统

出生于扬州的董宝森于1939年随父迁至镇江。1949年6月,报名参加了由镇江地委举办的镇江工学团。当时正在解放大西南,出于解放大西南的需求,国家组织西南服务团,工学团号召大家报名参加西南服务团。

“当时年轻,热血澎湃,总觉得家乡已经解放了,只有随军解放大西南,才能为革命作出更大贡献。”董宝森回忆说。

1949年8月1日,工学团组织欢送大会,宣布董宝森等百余名同志是第一批毕业生。当晚坐上火车,来到无锡的西南服务团苏南分团报到。几天后,分团组织科找到董宝森,一席话让他从头凉到脚:“你太瘦弱了,我们一路行军到西南,你肯定跟不上,你就不要去了,在本地一样革命”。

提起当年的倔强劲,董宝森在70年后仍然笑出了泪花。就这样僵持了一个星期,最终还是服从组织安排到了南京汤山炮校。“那是1949年8月,我们参加学习后,发了一身军装,但没有胸章。”第一次有了制服的董宝森难掩兴奋,向其他人借了块胸章,兴冲冲到镇上拍了他人生的第一张照片。而瘦弱的他仍旧没有通过体检关,1949年9月回到镇江。时任镇江市委组织部部长克宁,说话挺和气,“你要干什么工作啊?”“我服从革命需要,哪里需要我去哪里!”“现在社会治安不太好,你就去公安局吧!” 于是,董宝森就这么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

初入警门,从斜桥派出所到户籍警训练班

1949年4月27日,镇江市公安局在双井路原合作总社大楼正式对外办公,宣告了镇江市人民公安机关的诞生。“当时镇江市下辖12个镇,每个镇设一个派出所,斜桥派出所设立于1949年7月。”董宝森说。

1949年8月,镇江市实行警政合一,撤销镇政府,派出所设民政干事行使镇政府职能,“斜桥镇镇长就到派出所当所长,另一名镇政府干事就成为所干事。”董宝森比这两位迟了一个月,虽然是第3个,但却是由公安机关派出的首名干事,当时给董宝森明确的是侦察干事。

“当时派出所主要是管治安和交通。全市留用了130多名原国民党警察,所里有十多名,主要是站岗,管理交通。”董宝森如数家珍,当年派出所管理两个主要路口,一个是大市口,一个是中山东路双井路口。“他们白天站岗,晚上由我带着这些‘旧警察’上路巡逻,检查旅馆等等。我们城区治安还行,但城郊结合部就比较乱了,有‘打黑枪’的,还有行刺哨兵的”。

作为如今派出所主要业务的户籍管理,当时还不属公安机关管理,1950年1月,刚在斜桥派出所工作了半年的董宝森接上级通知,调到户籍警训练班负责文书工作,四个月的训练结束后,1950年5月,董宝森被分配到镇江市公安局直属的水上派出所工作。也就是从这个月起,镇江市公安局用了3个半月的时间,分3批进行户口改革,建立了105个户口段和947个居民组,废除了保甲制度。

守卫平安,从军警联合检查站到政保科

从个人简历上看,董宝森从1950年5月至1952年12月,在水上派出所工作了两年零七个月。但实际上,他自1950年年底就已经到联合检查站工作了。

当时江苏的苏北地区还没有通铁路,需要外出坐火车的,都要过江到镇江中转。十多个轮渡公司业务繁忙,镇江码头每天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治安形势也十分复杂。对此,镇江警备司令部和镇江市公安局成立军警联合检查站,18岁的董宝森担任代理站长一职。“当时就一门心思想着把事做好,仿佛有着用不完的劲,天天住在检查站,从早上三、四点钟上岗,到晚上九、十点钟巡逻回来,一点没有感觉到累。”董宝森每天早上负责将工作人员安排到不同岗位,严格安全检查;晚上6点下班,他会带队沿苏北路(现长江路)巡逻,每天要从小码头到北固山走个来回。“要是象现在一样有计步器的话,每天至少上万步。”

在检查站工作的一年多里,董宝森最为得意的是破了一起私贩银元大案。

“当年禁止黄金银元私下买卖,但由于暴利驱动,总有人以身试法”。1951年秋,公安机关接到信息,有人要从镇江坐船去武汉卖银元。接报后,董宝森就带队在4号码头附近守候,发现有4个人行踪可疑,一直躲在码头对面的巷子里,听到轮船要开的汽笛声,才冲出来,装出赶船的样子,想逃避检查。但伏击多时的民警怎会放过这一良机,三下五除二,将他们摁倒在地,扯开衣服,身上绑着好几排的银元,鞋子里面都藏着不少,现场缴获800多块!

1951年12月,军警联合检查站撤销,董宝森又换了新的岗位镇江市公安局政保科。

当年的政保科承担着国保国安、出入境、机关文化保卫、警卫等多项职能,20岁的董宝森任内勤组长,除了写文章,还负责接待出境申请,外线侦察联系,甚至还审讯办案等,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政保科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保卫人民政权。历经曲折才成功侦破的刘某间谍案,让董宝森多年后仍然无法忘怀。“这家伙以前是国民党军队的一名干部,解放后从台湾潜回大陆,到镇江发展自己以前的一个同伴成为间谍,之后又到连云港、山东等地活动,危害很大。”董宝森说,公安机关花了两、三年的时间,最终在云南的一个矿工里锁定了他,虽然改名张某,但仍然没有逃脱法网。

1958年,全国开展干部下放劳动锻炼,镇江市公安局下放百余人。后来江苏省又号召下放干部报名支援苏北徐淮经济落后地区建设,董宝森等多名民警积极响应、踊跃报名,他到赣榆县当了一名中学教师。原以为是一年的临时任务,但后来当地提出群众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希望下放干部能够留下继续支援。这一留,就是22年……

回归警队,一部史志折射不凡人生

日子总是像从指尖流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董宝森从教期间,总是时时回忆起自己10年的从警生涯,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陪伴着他在异乡度过岁月春秋。

1980年,从中央到地方,都明确提出“政法归队”的要求,大批长期在外工作的干警相继回到政法单位。而“流失”在外22年的董宝森,也被时任镇江市公安局局长陈天元时时惦记着。

“陈老1958年就担任过公安局长一职,一直到1964年。1977年又回到公安局任局长,对我的情况比较熟悉,当时就专门派人到赣榆,让我回来,要我‘归队’”。

由于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政法队伍重组,董宝森回镇的道路并不顺畅,当地县委强烈要求董宝森留在当地。但对家乡的牵挂,对战友们的驰念,董宝森坚持了一年要求回镇江,最终如愿以偿,于1980年3日回归镇江警队。

长期的教书生涯,使董宝森的写作才能让领导对之青睐有加,他一直在办公室从事文件拟稿、简报信息撰写等工作,一直到1992年离休之际。

“1985年到1990年,为了配合做好《镇江市志》的编写工作,镇江市公安局征集了大量资料。工作完成后,江苏省公安厅决定每市编写公安志,公安局领导决定利用这批资料,进一步深度挖掘,编写镇江公安史上第一部专门史志——镇江市公安志。作出这个决定、组建写作班子,已经是1991年冬天了”。

作为公安局办公室的主要写手,董宝森顺理成章地挑起了大梁。但工作刚开展不久,1992年6月,他年满60周岁,按规定要办理离休手续,回家颐养天年了。

“手续照办,工作照干!”时任镇江市公安局局长卞大庆提出诚挚要求,而归队十多年的董宝森则在家人的“责备”下,离而不休,和以前没有二样,接继着每天的“工作模式”。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史志创作班子积累出‘原始手抄稿’60多本,经过整理,《镇江市公安志》手写初稿就有6大本、30多万字”。

回忆起27年前的往事,董宝森感慨万分,现在工作条件是当年无法想象的,档案数字化,查询自动化,以前几天的工作量,现在鼠标一点,分分钟就找到了,“但对事业的执着,对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任何时代都是需要的!”

在市公安局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编纂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下,董宝森以主编之名,相继开展了资料收集、整理、选择等工作,并亲自负责大事记等概况部分的撰写,警种部分的分篇章,则由各职能部门挑选精兵强将分工负责,最终由董宝森审核修正。

1994年,饱含着公安几代人期望和心血的《镇江市公安志》成册出版,记录着1904年至1992年镇江警察的前世今生,有大事记、十六篇章和附录,着重讲述镇江市解放42年来公安机关各方面的工作情况,对解放前旧警察机关亦有适当叙述。史志出版后,相关扫尾工作仍在继续,一直到1997年,董宝森65岁时才正式离开工作岗位,真正离休回家。

(李红根 何志斌)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