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饶龙起:勤于笔耕 书为心筑

来源:民生网2019-02-21 16:00:37

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它是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无论是楷、行、草、隶、篆、每一体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古往今来名家辈岀、感恩先贤的智慧与心血、才创造出如此美妙且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它是我们民族的符号、更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作为我们这代书法传承人、有责任和义务、把祖国的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和发掦下去。让其子子孙孙无穷匮、永远的传承。理当从自身做起、修身、修书、养性。做有担当的人、做为国为民的事。将先辈的接力棒牢牢的接过来、稳稳的传下去、紧跟党走、紧跟时代的步伐、从少儿抓起、让全民都喜爱上这个古老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让它大放光彩,永立世界民族之林

学书要树立正确思想和方向

我七岁才真正接触写毛笔字。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我的记忆里学校、当时的行政称:公社、大队、生产队、随处可见大字报、一层复一层……每时每刻都能接触到毛笔字、那时也不知什么叫书法。我父亲是位老军人、从八路军到志愿军、曾任第二野战军140团军医。解放后在地方医院担任外科医生。也是个书法爱好者、笔墨纸砚帖一应俱全,一生习书。一九七一年我开始写毛笔字、父亲很严厉、开始耐心教、后来如不按其所授就用竹板打手。

光阴任冉、几十年光阴好似昨日一般、我本人无论是上学、从军、还是回到地方参加工作始终没有忘记写书法。当时只知道临帖、当时出版物甚少。从二王、颜柳、褚遂良等名家书帖都临过、有时也很茫然、死临帖并无任何心得、只到一九九九年到南京有幸得到武中奇、武老的点抜、自己才如梦方醒、临帖到枯燥的时候必须有高人指点才能走出书阵。再后来我又阅读了很多的书论以及与书法相关的书籍。让我受益最深的应该是在中国书法学院有了王根权老师的《书谱品评》和王老师的亲自传授、使自己不但书艺和书法理论水平得到了提高、更明确了怎样习好书,以及传承书法的目的与方向。

我认为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书法家必须具备以下几大基本要件:

第一,正确的书法艺术思想。第二,科学的练习方法作保证。第三,具有刻苦的学习投入精神。

功夫下的不对等于徒劳、临帖是学习古人之法、但贵在创新。孙过庭在《书谱》后记中云:“自汉、魏已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糅,条目纠纷。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竞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仍阙”。孙过庭留给后世的宝贵而丰富的书法艺术思想理论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后世书法人的珍重。这是宝、是精髓。我从王根权老师那里真正得到了体会。

我认为初学者应从欧阳询的结字三十六法入手、循序渐进。先楷再行后草、就象人一样先爬后行再跑。只有下足功夫、找对方法才能够成为一名好书者。

我们今天的书法传承人、正处在太平盛世、有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我们应当珍惜和利用好、汲取古人之精华、创出时代与个人特色、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从少儿抓起、让书法这一传统文化、民族的符号世世代代永传不衰、这才是我们书法传承人的责任和义务。

我自己一点粗浅的看法只代表自己的习书心得、因为每一个人阅历不同、资质不同所以其结果也不相同、千人一字叫临帖、各有特色才叫创新!

(文/饶龙起)

 

饶龙起,1965年生人,河南省固始人。1981年应征入伍、在原沈阳军区81255部队服役。部队期间在政治处从事新闻报道工作。退伍后一直在企业担任政工工作。自幼喜爱书法。初习(二王)帖、后习褚遂良。1999年在南京得到武中奇及时光二位老师的指导。后受教于中国书法学院院长王根权老师学习书法及书法理论。现为文化部艺术人才资料数据库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李菁)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