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扶贫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

老区蝶变背后的“井冈山”密码

来源:民生周刊2019-03-06 19:10:04

苍莽林海满眼绿,巍巍井冈别样红。90年前,连天的烽火中,两支红色铁流在井冈山会师,从此,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在这里渐成燎原之势。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90年后,井冈山又成为中国减贫事业的里程碑。2017年,井冈山市率先宣布脱贫“摘帽”,成为中国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井冈山用改革思维和创新办法推进精准脱贫的工作法,被评为2017年中国改革年度十大典型案例。井冈山脱贫攻坚工作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列入国扶办组织的“决胜2020—脱贫攻坚展”,并在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首届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典型发言。

从中国革命的起点走到全国全面脱贫奔小康的新起点,井冈山并没有止步于脱贫“摘帽”,广大干部群众继续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锐意进取、奋力拼搏,按照“产业为根、立志为本、机制为要、党建为基”的总体思路,创新“产业增收、能力提升、兜底保障、党建引领”四个全覆盖机制,全力推动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努力在贫困地区全面奔小康的征程中继续作示范、带好头,谱写新时代井冈山跨越发展新篇章 。

产业增收带动贫困户致富

在厦坪镇沉塘村竹荪种植基地,一排排钢架大棚格外惹眼。走进大棚里,一畦畦菌床映入眼帘,揭开床上的稻草,密密麻麻的全是新长的竹荪蕾。

沉塘村竹荪种植基地的叶晓梅高兴地告诉记者:“种植竹荪已有六年时间,现在每年都有十几万元的纯收入,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不用外出务工了。”

近几年来,厦坪镇以村两委牵头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积极引导村民发展竹荪、木耳等菌类产业,培养每一户贫困户的“造血”功能。目前,该镇口前山村、厦坪村、菖蒲村及沉塘村四个行政村都有种植竹荪,种植面积总共约300亩。由于竹荪的生产周期短,见效快,可实现从菌种培养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带动更多农民增收致富。

而这只是井冈山产业扶贫一个缩影。近年来,井冈山市坚持把带动群众增收作为巩固脱贫成果的首要目标,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按照“一户一丘茶园,一户一片竹林,一户一块果园,一户一人务工”的“四个一”产业发展思路,全力实施“231”富民工程,确保家家有致富产业,人人有稳定收入。截至目前,成立扶贫产业合作社61个,新增产业扶贫基地209个,实现贫困户加入产业合作社全覆盖。

智志双扶提振脱贫“精气神”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有志气,“输血”才能强身。

在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指引下,井冈山通过思想扶贫励志、教育扶贫增智、文化扶贫除陋等方式,注重扶贫与扶志、扶业、扶技、扶智相结合,让贫困群众有盼头、干头、奔头、劲头、甜头,消除思想上、能力上、世代传递上的贫困,实现自主脱贫、光荣脱贫。

茅坪乡茅坪村贫困户朱秋芳,患有尿毒症,夫妻俩带着两个读书的孩子,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他一度因病痛折磨和家庭压力失去生活信心。帮扶干部郭评生了解情况后,反复和他谈党的扶贫政策,谈身边的发展变化,谈彭夏英、吴云月等本乡镇“最美脱贫户”的事迹,鼓励他参加红色讲习所。朱秋芳从“怕动”转为“心动”,不仅积极学习黄桃种植技术,成为黄桃基地的长聘工人,而且特别积极肯干,还得到村评议会表扬。

“自从村里安排我到红色讲习所学习,我不仅学了十九大精神、井冈山红色故事、脱贫先进人物等,还学到了黄桃种植技术,包括嫁接、施肥、果园管理等。”掌握技术的朱秋芳,工资涨了不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越过越好,并建起了新居。

党建引领织密兜底保障网

井冈山上,党旗高扬。

本着兑现“在扶贫的路上不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的承诺,井冈山市大力实施“321”帮扶机制,即县级干部帮扶3户、科级干部帮扶2户、一般党员干部帮扶1户,确保有能力的扶起来、扶不了的带起来、带不了的保起来、住不了的建起来、建好了的靓起来,确保不让贫困群众一户一人掉队。

脱贫攻坚主战场,成了井冈山党员干部的“练兵场”。干部大走访、问题大排查、百姓大调研、档案大登记,井冈山的党员干部们立足听民意、访民情、集民智、解民忧,以“走一户建一档”方式建立百姓档案5万余件。一本本的百姓档案中,不仅登记了村民的基本家庭信息,还详细记录着村民在就医就学、农业生产、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民生诉求,大大提高了党员干部的“知民度”。全市3000余名党员干部组建的25个扶贫团和126支驻村扶贫工作队,与贫困户无缝对接,形成市、乡、村、户四级联动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陈学林是井冈山市科协副主席,他还有着另外一个职务:茅坪乡神山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到神山村上任后,陈学林和其他村干部一道,采取走下去问、请进来听、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有的放矢地为村里送来了土坯房改造政策、产业扶贫中的低息贴息贷款政策、旅游扶贫政策和农村低保兜底政策等。

“无论是拆除危旧土坯房、建设美丽乡村,还是消灭撂荒地、扶贫产业发展,我们的党员干部始终站在第一线。”井冈山市黄坳乡党委书记李晓锋说。

 

革命遗迹成为致富“聚宝盆”

“今年红色培训搞起来以后,我们家也要做民宿,发展农家乐。到时候儿子们也都可以回家工作啦!”站在刚装修一新的新房子面前,井冈山市荷花乡大仓村村民林生活对于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荷花乡大仓村是“十二五”省定贫困村,全村现有95户485人,人均年收入4000多元。近年来,荷花乡以大仓村被列为精品示范点为契机,将大仓袁毛会见旧址打造成井冈山红色培训的教学点、美丽乡村的示范点和全域旅游的新景点。目前,该乡已建成大仓讲习所和大仓会见纪念馆等红色旧址建筑群,对原红军小道古道进行了全面修复,完成了游步道、河道景观工程建设,楼台观景、山石相映、小桥流水景观效果初显,规划建设民宿,真正做红做靓乡村旅游。

而这一切都让刚脱贫的林生活喜出望外。

此外,该乡坚持规划引领,融合产业发展与乡村环境整治的要求,积极引导16户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发展太空莲种植600余亩,并依托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发展休闲产业、特色产业、文创产业、智慧产业等,努力带动全村产业发展升级,融入大井冈全域旅游圈,不断激发乡村活力。

90多年前,一场“大仓会见”,变“鸿门宴”为“同心宴”;90多年后的今天,荷花乡深挖“大仓会见”的红色历史,整合各方资源,探索乡村文化生态旅游新模式,引来国内外游客与广大群众的“新会见”,打通一条巩固脱贫成果、共奔全面小康、力促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贫困“山坑坑”变身致富“香饽饽”。

而在井冈山,这样的村庄还有许多,譬如茅坪乡神山村、茅坪乡坝上村、大陇镇案山村、柏露乡长富桥村等。它们深挖村庄特色,不仅迅速摆脱贫穷,更成了远近闻名的“脱贫样板村”。

行走井冈山,解码脱贫攻坚。看到的是全山上下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看到的是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看到的是精准扶贫扶出了志气、夯实了人心、振奋了精神、推动了发展。

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一系列的巩固提升举措,2018年,井冈山市的贫困发生率降至0.25%,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600元增长到6100元,100%的行政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上。持续减贫成效斐然,实现了村庄面貌美丽蝶变、致富产业生机勃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经济社会全面跃升。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从“贫困样本”华丽转身为“脱贫榜样”不是井冈山的最终目标,让井冈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这才是井冈山人的奋斗目标!在全面小康征程中,井冈山将继续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崛起”,坚守绿色底色、做亮红色特色、璀璨发展金色,努力实现“红色最红、绿色最绿、脱贫最好,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打造高质量跨越发展“井冈山样板”!

□  周美燕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