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实践探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让绿色成为乡村振兴的底色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学习时报2019-03-15 17:16:52

发展如何让乡村更美丽?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在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坚守生态文明底线,坚持绿色发展,提高了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探索了一条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子。

以产业转型为抓手:跳出“资源陷阱”,推进产业绿色化

上党区是传统的煤炭资源型地区,因煤而兴,因煤而衰,多年来始终没能走出这个“怪圈”。在上党区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煤炭今天离不了、明天靠不住,不转型死路一条”,既透出深深的无奈,又透出上党区产业转型的紧迫性。近年来,上党区把产业转型,跳出“资源陷阱”,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线和抓手,这种发展思路在乡村振兴中得到进一步展现,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在上党区东南部,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小村庄,被称为“上党南界,最美东掌”。调研组一行走进东掌村,一幢幢小洋房错落有致,一条条水泥路四通八达,一盏盏路灯整齐排列,一行行树木郁郁葱葱,村民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春有花、夏有荫、秋有实、冬有青,“人在林中游、路自景中过、车在园中行”的美丽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几年前的东掌村还是远近有名的“脏乱村”,荒山光秃秃,村民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穷苦日子。短短几年,特别是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东掌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成为上党区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东掌村如何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通过多方调研和集思广益,制定了“种植养殖稳村、旅游观光兴村、对外投资强村”的发展思路以及各种帮扶政策,鼓励支持村民就业创业,努力实现多元发展。

一是把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融入乡村旅游。2017年成立了东掌九院种养合作联社,下设11个种养专业合作社,共吸收120户村民入社,流转土地460亩,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将全村土地统筹规划,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集中则集中,宜分户则分户,把农业种植区同时变成参观体验园。目前村里规模最大的东庆生态园,拥有生态经济林基地200余亩,种植苹果、核桃、杏、樱桃等品种,林下散养土鸡和黑猪,节假日开办各种形式的亲子采摘、喂养活动,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参观。

二是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东掌村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成立秦皇台旅游有限公司,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和“秦皇台”“战国古长城”“蚕姑塔”“石屋岭”等历史遗存,保留改造旧民居为传统加工坊、民宿,现已打造成豆腐坊、小粉坊、酸菜坊、酒坊、老碾坊、老油坊、石磨面粉坊七个传统加工作坊和一处蚕姑乡绣手工艺坊。对村内古庙宇和具有保留价值的“新房院”“缨杈楼院”等明清建筑、古宅老院进行异地重建或返修,开辟成冬暖夏凉、设施齐全、宜于度假居住的“民宿”。

三是东掌村还积极利用“闲钱”对外拓展业务,让“钱”生“钱”。村集体和村民共同筹资6000万元成立了锦东投资有限公司,投资金融业、机器制造业等产业,吸纳村民入股1185万元,村民有了更多财产性收入。搭上互联网快车,瞄准电商产业,投资2.3亿元建成了长治锦东创业园,吸引京东商城、中国邮政、百世汇通、德邦物流等28家电商和31家仓储物流入驻。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端产业助力这个小山村驶向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以三产融合为载体:培育休闲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农是根本,如何挖掘乡愁味、草根味、建设“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如何靠农、兴农,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党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始终坚持把农业作为基础,把农村作为平台,把农民作为主体,服务“三农”、融合三产,培育休闲经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一个叫“振兴村”的村子,正像她的名字一样,用现代化、市场化的理念振兴农业,传统农业呈现了新业态,富了农民、美了乡村。

振兴村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县振兴新区境内,地处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南缘,四周群山环绕、翠绿掩映、气候宜人。近年来,振兴村依托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工业基础优势,全力推进美丽休闲乡村建设,振兴村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农业绿色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生态文化村”“中国乡愁公园”“中国避暑小镇”“中国最美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荣誉。实现了三产发展与农业增收相融合,走出了一条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美丽休闲乡村发展之路。

振兴村围绕“农”字做文章,倾力打造北方最具特色乡村旅游度假胜地。

一是旅农相融,提升农业品质。乡村旅游的特色在田园,田园的风光在农业。为了农业能更好地服务于旅游发展,振兴村成立了鑫源有机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331亩。按照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蔬果采摘、农艺博览等功能,采用“公司+农户+农庄”的形式,统一规划、分片承包、自主经营。目前,振兴村已建设特色化农庄六处,规模化种植基地三处,农艺博览园三处,不仅丰富了种植内容,提升了农业品质,推动了旅游发展,而且充分调动了农民的参与性、积极性,拓宽了农民增收的渠道。

二是旅工结合,推动小城镇建设。振兴村乡村旅游的发展,集聚了大量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更多城市的目光开始关注乡村。借助这个平台,振兴村积极推进农产品加工制造业和小景点、酒庄、城镇住宅的开发建设。目前,振兴村的农产品已涵盖三大门类十余个品种,年产值达到2000余万元。容纳160余家商户的商贸一条街和商品住宅楼已拔地而起,总投资达到了3.5亿元。

三是旅商互促,带动餐饮物流。为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特色,丰富吃、住、游、购、娱的旅游产品体验。近年来,振兴村推出了吃农家菜、住农家屋、购农产品、体验农事活动等旅游项目,鼓励农民建设农家乐70余户,民俗酒店六处,民俗养生会所九处,容纳500人就餐的生态酒店一处。所有餐饮住宿全部以纯绿色原生态的菜品制作为主,有效吸引了周边旅客,已成为振兴村一大主导产业。同时,开通了市区至振兴村的公交班车和旅游直通车,建起了物流中心和快递服务站。现在的振兴村已经形成“春到振兴,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夏到振兴,清风凉爽避暑山庄;秋到振兴,硕果累累五谷飘香;冬到振兴,雪山美景温泉疗养”的生态景致,一幅乡村振兴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秀美画卷徐徐展开。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垃圾循环利用,推进乡村环境治理生态化

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对村庄规划、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巨大变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绿色发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上党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垃圾循环利用,建设生物质能集中供暖站,在乡村振兴中,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是建设乡镇生活垃圾中转站。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水平,推进农村厕所改造与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同步实施。完善农村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常态化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卫生乡村建设,确保村里村外、庭院内外、家里家外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二是推行农村生物质能集中供暖的清洁取暖新模式。生物质能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中占14%。生物质能供热是一种绿色、低碳、清洁、经济的可再生能源供热方式,适合城乡民用清洁供暖以及替代中小型工业燃煤燃油锅炉。从实践层面讲,生物质能供热布局灵活,适用范围广,是替代县域及农村燃煤供热的重要措施。上党区率先在全省实施民用生物质能供热工程,试点推行农村生物质能集中供暖,努力探索农村清洁取暖新模式。目前,全区已建成生物质能供热站六处,用户达到4000户,供暖面积420000平方米,供暖效果良好,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肯定和认可,为推动生物质能供热发展、减少农村燃煤供热、促进大气污染防治和雾霾治理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实施民用生物质能供热工程,其一改善了城乡供暖结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物质能供热产业化发展,开辟了新的清洁能源替代路径,推动构建以集中供热、以气代煤、以电代煤、生物质供热四种方式为主的清洁供热体系,减少了大气污染排放。其二有助于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减轻地方政府压力。上党区属于玉米种植区,常年种植面积保持在25万亩左右,每年可产生15.3万吨的秸秆,除去饲料消耗、直接还田、加工利用等用途外,每年剩余的秸秆资源有10万多吨,其热值相当于5.1万吨标准煤。由于农业种植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改变,这些剩余的秸秆从农家的财富变成了需要处理的“废物”,大多被废弃或者在田间直接焚烧掉,不仅浪费了资源,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因此,禁烧秸秆被环保部门列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内容。同时,焚烧秸秆所带来的火灾隐患,给森林防火增添了巨大压力。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热,把秸秆有效利用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减少了火灾隐患。

三是发挥民营科技企业在乡村环境治理中的作用。上党区采用的秸秆直燃锅炉及其相关技术是由山西易通环能集团研发,易通环能集团是一家民营科技企业,长期以来专注于节能环保产业,以研究、开发、推广节能环保技术为己任,坚持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主要产品的技术水平在国际、国内居于领先地位。近年来,易通集团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作为切入点,与天津大学、中科院土壤所密切合作,成功研发出了农业农村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秸秆直燃锅炉及其相关技术就是其中的关键技术。经过实际运行对比试验和权威机构检测,采用生物质能供热,污染物排放比燃煤锅炉降低50%以上,供暖运行成本仅为燃煤锅炉的70%左右。2017年11月15日,投资110万元的崔家山秸秆直燃锅炉供暖项目建成并开始运行,设计供暖能力24000平方米,年可消耗秸秆2800吨(约5000亩耕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600吨,同时可以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整个供暖季,实际供暖面积14000平方米,运行123天,共消化秸秆1625吨,居民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与城镇居民供暖持平甚至略高,参照城镇居民的收费标准收取供暖费用,群众反映普遍良好。与燃煤取暖相比较,每个农户减少了2000—3500元的取暖支出,大大减轻了农户冬季取暖负担。上党区在乡村振兴中,通过科技创新,发挥企业家作用,解决了垃圾处理、秸秆利用等乡村环境治理的难题,“土技术”发挥了大作用。

以文化建设为牵引:守住根脉留住乡愁,推进乡村文明化

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因此,乡村文化建设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乡村现代化绝不能在快速发展中,使文化失忆、伦理失温、生态失衡。上党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加强文化建设,守住了根脉留住了乡愁,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

一是兴办“金”色文化,守住乡情记忆。以振兴村为例,近年来,先后建起了民俗酒店、农耕体验园、村志展览馆等体现当地农耕文明、村史发展的场馆,让村民怀旧追昔有了阵地和载体。并组建起了八音会、秧歌队、社火队,在每年的春节、元宵节期间进行巡回演出。振兴村每年的二月十五都要举办根祖文化艺术节,以民俗演出、文化鉴赏等多种形式,让村民牢记先辈勤劳俭朴、敬业持家的光荣传统,使之成为振兴人永远向前的精神基因。

二是传承“红”色文化,秉承先烈遗志。为让村民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自于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培育感恩文化,振兴村专门建起了红色文化主题广场。红色广场中间竖有铜铸的毛泽东雕像,两侧分别为抗日战争主题广场和解放战争主题广场。主题广场以浮雕和主题雕塑的形式再现了当年革命先烈的战争故事,无声讲述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同时,振兴村还建起了红色收藏馆,共收藏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实物、像章、画报5000余件。在每年的毛泽东诞辰日、烈士纪念日,振兴村都要在红色广场举办大型的纪念活动。

三是弘扬“古”色文化,继承传统美德。振兴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为使传统文化的根脉不断,中华美德代代相传,除了在村内主要场所张贴悬挂传统文化的版面之外,还积极邀请各类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国学讲座,开展好媳妇、好公婆评选活动等。特别是每年的九九重阳节,振兴村都将举办盛大活动,将邻近村里的近千名老人都请来,进行免费体检、发放慰问品、合照全家福、举办合家宴,让中华民族爱老敬老的美德扎根在每位村民心中。

四是培育乡村振兴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2018年10月18日,山西省首个乡村振兴人才培养教育平台——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在上党区正式揭牌成立。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既是载体,又是平台,更是窗口。学院采用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重点开展以乡村整体发展为目标的系统农艺教育;以乡土文化为魂建设诗意田园乡村的农乐教育。太行乡村振兴人才学院作为山西省首家成立的面向乡村振兴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平台,主要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乡村工匠等乡村振兴稀缺人才。比如乡村振兴的规划设计、乡村旅游的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电商物流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启示与思考

山西省长治市上党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做法,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和启示。

一是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培育乡村产业。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农村产业的发展程度。因此,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在综合考虑农村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资源确定优先发展的产业。以绿色为导向,推进三产融合,培育农业新业态,通过服务业向农业渗透,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多种功能的农业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提高了产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使产业增加效益,让村民得到实惠。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保障。乡村振兴要实现环保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垃圾的有效分类、收集与处理显得尤为紧迫。要通过科技创新,运用技术手段,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工程,实现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既是乡村环境治理的重要途径,也是乡村绿色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是发挥乡村“带头人”作用,培育村集体经济。乡村振兴要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核心还在“领头羊”。上党区乡村振兴中,发生巨大变化的村落,如东掌村的支部书记毕永刚、振兴村的支部书记牛扎根,易通环能集团的赵保明,本身就是创业能人、懂经营会管理有闯劲的民营企业家,他们政治素质高、对家乡有情怀,致富不忘乡亲,成为乡村振兴的优秀带头人。正是拥有坚强的村支部领导,有一名优秀的“带头人”,基层组织才能真正强起来,集体经济才能壮大。东掌村、振兴村在支部书记的带动下,发展集体经济,让老百姓在乡村振兴中得实惠。

四是继承发展传统文化,建设现代乡村文明。文化在乡村发展中具有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推动力。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没有文化的乡村只能是死气沉沉,激发乡村文化活力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因此,要结合当地历史发展背景及时代特征,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将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五是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服务乡村振兴发展。人才兴则农业兴、人才强则农村强。无论是文化建设还是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完善的人才体系,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更是需要人才的支撑和保障。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素质。通过政府与企业、大学以及相关人才培训机构的合作,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分类开展教育培训。针对需要掌握农业生产、科技文化和农业实用技术为主的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针对需要掌握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农民进行专业化培训,为乡村振兴培育一大批能带动乡村发展的各类务实管用的优秀人才。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调研组:曹立、王保国、郭威、高惺惟;执笔人:曹立、郭威、高惺惟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