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影响世界

来源:《文明》杂志2019-03-29 14:28:04

2014年3月2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向世界发表了历史性的演讲,提出了新思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是在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在国际社会最大的文明交流平台做出关于未来世界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新倡议,被国际舆论称为“新文明观”。习近平主席运用东方文明的智慧在国际社会第一个提出文明交流互鉴思想,这也是拥有五千年连续文明发展史的中国领导人首次面向未来发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新思想的正式演讲。

文明是人类发展的方向和价值尺度,交流是文明发展的基本方法和显著特征,互鉴是交流的维度和连续性过程。习近平主席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深度揭示文明的三大定律:一、文明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传播性规律;二、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性规律;三、文明进步构成文明圈相互影响的主导性规律。

习近平主席从根本上宣示了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大融合,宣示了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进程,宣示了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宣示了中国融入这个进程的决心并将做出更大贡献的信心。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进入多层次、多元化态势交融阶段,单一或局部简单的方式无法解决世界面临动态开放的复杂发展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总结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经验,预测人类全球化共同未来,提出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习近平主席发表这篇著名演讲五年来,我们从《文明》杂志参与国际传播的经验中,总结了文明传播主体的“三自原则”,即文化自立看文明、文化自觉知中国、文化自信走世界。作为长期关注文明话题的研究者,当我第一次听到习主席谈“文明交流互鉴”时,心中豁然开朗:我们倡导“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内容。

中国需要以文化自立的姿态承担起推动先进文化发展的使命,以文化自觉的行动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以文化自信的态度承担起传播世界优秀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责任,以中华文化品牌的筑造搭建起文明对话和文明交融的桥梁。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是国际交流与发展对话的指南,贯穿于其中的“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付诸实践的积极尝试和有效行动。    

文化自立看文明:就是自立地发展出文明形态的主体

看文明,就是认知拥有五千年底蕴的中华文明传承过程与本质;看文明,不仅仅只是看中华文明,更重要的是看世界文明的历史与发展,以此体现我们文化自立的姿态和基础。

“文明”作为实体范畴与“自然”相对应,构成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文明”作为价值范畴,与“野蛮”相对应,是先进可持续文化的集成与认同标准。“文明”作为哲学范畴,与不文明和反文明的意识形态相对立,是追求思想进步和精神升华的基本动力。

什么是文明交流互鉴?

文明交流是指相同或不同文明形态的社会主体之间,以平等友好的态度进行双方或多方动态持续的交往活动。这是人类文明史发展的基本形态和主流模式。文明互鉴表现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相互借鉴与融合。

人类文明史的总体进程是什么?就是互相学习、交流互鉴的发展过程。此类史实事例不胜枚举,因为任何民族原创和继承的文明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但都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导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而这种景观本质上就是文明传播与交流互鉴的结果。

如果我们以公元前五千年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塔萨文化为标志,加上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化、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型聚落文化,有考古证据的世界文明史至今已有七千年。七千年来,文明作为人类发展辉煌成就的集合体,发展出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古犹太、古巴比伦、古希腊、古波斯、古罗马、古非洲、古印第安、阿拉伯、拜占庭、大蒙古等无数种文明形态。

众多文明遗址和文化遗存中发现的考古材料总是存在其他文明的传承标识和其他文化的影响证据,而各大文明体的典籍所记载的文化技术交流的事实就更多了。

青铜冶炼技术的东西方传播、罗马大道的开辟、丝绸之路的形成、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数字的传播、古希腊学术思想的传播、犹太教与基督教的传播、佛教与伊斯兰教的传播、中国四大发明和东西方数以千计工艺技术的相互传播,东西方文学的大交流……甚至今天人类食物来源的多样性也是东西方和南北方农业畜牧业交流的典型成果,更不用说科技革命以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传播。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通过不断地文化交往与融合,积淀起中华文明最深层次的智慧与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其中“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念是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古代有很多历史文化名人,比如孔子、老子、孟子等,他们的著作早在18世纪就已经传播到了西方,而且得到了高度的评价。历史证明: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传承与创新的一个主要形态,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融互鉴而形成的人类文明成果。这就是文化自立的主要内涵。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面对世界发展大势,面向世界开放学习,在探索实践的风浪中学习融合、在创新中不断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认识日趋成熟。进入21世纪,世界科技革命新浪潮再次凸显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共通性,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与文明交流互鉴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回顾历史、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我们必须以文化自立的姿态为世界贡献中国人的思想与智慧。

文化自觉知中国:就是清醒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坐标系中的位置

知中国,就是解读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及其在当今存在的困惑和问题;知中国的本质过程应当是知世界,在知世界的过程中知中国,以恢宏的国际视野、以学习和比较的精神了解自我,认知自我,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自觉。

这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补短扬长,自主适应,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确立自己的位置,达到自觉。我们自觉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就像河流,古人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河流需要不断地前行而滤清杂质,最终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海。

现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了丰富的物质成果,但同时也导致现代人精神的无家可归。许多西方学者将目光投向东方丰富的人类传统文化宝库。相对于那些已经灭绝或断裂的文明,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必有其符合人性本质的共通价值存在,这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存在着人类文明的基本形态与可持续基因。这需要我们深刻认知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和合”“中和”精神特质,在受到西方文明冲击百年之后,重新认识和反思我们自己的文明品质正是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及文化发展失衡的重要途径之一,达到文化自立的文明境界。

千百年来,经济、教育、科学、文化是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彼此交流的重要途径和桥梁,没有政治色彩、意识形态分歧的互联互通、相知相识更为持久和稳定。但是冷战结束近30年来,一些在两极格局下被掩盖的问题逐渐爆发,一些地区变得动荡不安。在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国家政治经济的利益矛盾深化、文化冲突越来越普遍化。

面对新的挑战,中国坚定不移地捍卫联合国“于人之思想筑起保卫和平之屏障”的理念,在尊重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为不同文明、文化和民族之间开展对话交流创造条件,增进了人类社会对正义、法治、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

面对文明交流这个永恒话题,几千年古老东方智慧的浸润让中国给出了启迪人心的回答:用“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念来对待不同文明,这是比天空更宽阔的胸怀,比天空更高远的理想之梦。

中国是世界的舞台,世界是中国的舞台。这既宣示了我们开放包容博大的文化胸怀,又宣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理想。因为文化交往是双向的和多向的而且是动态的,其目的是交融和再生,当然也会有交锋甚至碰撞,但交流的结果必然是推动文明融合中的多样化发展,我们需要文化自觉地推动世界文明的丰富和繁荣。

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自信地传播文明交融的价值

走世界,就是建构关于中国和世界共享的自然风物、人文哲理和精神体系。只有走向世界,才能达到文化自信。走世界就是凭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之底蕴,主动而自觉地学习、汲取、理解当今世界文明的大趋势,形成自立自主走向国际的文化品牌,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弘扬人类文明共同价值中的和谐精神和以开放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因此,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指引我们重塑中华民族的精神之塔,让人类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让先进文化、可持续文化和共同的精神价值凝聚中华儿女,和谐世界万邦。

在21世纪的今天,数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方式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充分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中华文明的转型升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意义与功能是巨大的,在世界历史上开创了文明传播与交流互鉴新的格局,在弘扬人权伦理与公平正义、文化传承与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和共享共存等文明价值方面,中国的文化自信起到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类的发明与创造往往会突破民族或国家的界限,能够在相互作用的交流过程中共同获得加速的发展。丝绸之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东西方文化的多样性、依存性与互补性。因而丝绸之路便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古代国际文化交流路线,被视为文明交流的典范和象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呈现出一体化的今天,需要更多地关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其意义至少不亚于生物多样性。维护和保持这种多样性,有利于全人类的交流互鉴,有利于持续发展和共同进步。

在人类越来越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的当代,世界文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大大展开。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首次提出并被称之为“伟大的创意”的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其所提倡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则贯穿了文明交流互鉴思想实践过程。

今天,“一带一路”将成为世界文化融合与文明发展的快车道。“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就是彰显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就是要与世界各国一道,给世界提供四个层次的公共必需品:

1.和平交往的政治空间;

2.共同繁荣的价值目标;

3.文明交流的共享模式;

4.文明互鉴的发展平台。

习近平主席先后多次阐述“命运共同体”这个概念。从“国与国命运共同体”“区域内命运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视角。

如今工业文明的成果巨大,但生态灾害不期而至,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始终并存,恐怖主义和战争冲突始终是文明的大威胁。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今天,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基础的共存、共通和共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内容。

在世界历史上,无论灾难、屠杀还是战争、强权,都不能剥夺人类固有的梦想之“特权”。对于每一个人,梦就是一种希望,就是一种向往,一种理想,一种对未来的期冀;对于人类,它则是集体的记忆,凝聚的共识,奋斗的目标,行进的方向,也是为实现那一梦想而生发出来的全人类的热情、动力、牺牲和担当。这就是和平梦、发展梦、共享梦,也就是文明大同梦。

习近平主席文明交流互鉴思想代表的是一个伟大国家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特质,是中华民族“文化自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大展示,既有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又集聚了世界文明的宏大资源,影响久远。

今天,在世界文明浩浩荡荡的伟大进程中,践行文明交流互鉴的思想,我们生逢其时、责无旁贷。文明交流互鉴思想,正引领我们脚踏实地地走在实现中国梦和世界梦的文明大道上!

(本文选自《文明》杂志2019.03期)

(文/首都文明工程基金会执行会长、文明杂志社社长 娄晓琪)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