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法治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大学生为钱泄军事机密 “随手拍”胜跨国间谍

来源:都市快报2014-08-07 11:01:17 机密 大学生 军事

摘要: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哈尔滨一所大学航天领域硕士研究生常某某为境外人员搜集情报及内部资料54次共计60多份,接受“经费”共计20多万元。

挡不住金钱的诱惑,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哈尔滨一所大学航天领域硕士研究生常某某为境外人员搜集情报及内部资料54次共计60多份,接受“经费”共计20多万元。

8月5日,常某某被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农垦区分院批准逮捕。

快报梳理最近几年的公开报道发现,境外机构以金钱诱使大陆大学生甚至中学生参与情报搜集、分析和传递的案例并不鲜见,已严重威胁国家安全。

每次办事前收“大方钱”

案发时他已考上博士研究生

2012年10月,为减轻家庭经济压力,哈尔滨一所高校的研究生常某某在网上找兼职家教工作,并留下联系方式。

有人主动与常某某联系,要他帮助搜集一些半公开的资料。常某某答应了,对方很大方,每次都是先付款,动辄数千元,让常某某很不好意思。

几次交往后,对方开始要求他利用学习期间便利条件搜集情报及内部资料。常某某这时明知是犯罪行为,却没有抵挡住金钱的诱惑。其间,对方曾一次给常某某20万元。在对方资助下,常某某曾带女友去国外旅游。常某某还利用到海南旅行的机会,拍摄敏感军事图片传到境外。

经查,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间,常某某向境外人员发送情报资料54次共计60多份,共接受境外人员提供的“经费”20多万元,给国家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案发时,常某某已考上博士研究生,他对自己的行为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8月5日,黑龙江省人民检察院农垦区分院依法对常某某批准逮捕。

检察官说,此案反映出,境外情报机构通过网络腐蚀境内人员的“黑手”已经伸向高校学生。有的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薄弱,不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为境外组织窃取高校科研成果和国家安全信息,严重威胁国家安全。为此,检察机关结合本案已向涉案高校下达《检察建议书》,要求跟踪督导堵塞安全漏洞,提高防范意识,防止此类事件再度发生。

网上求资助引来“好心人”

收钱后帮人搜集军港军舰情报

今年5月4日,广东省安全机关通报一起境外情报机构通过网络策反境内人员,窃取中国军事机密的案件,案犯李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2012年4月,广东某航海学校专科生徐鹏(化名)考入广东某重点大学时,由于父母都在农村、生活不宽裕,他在网上发帖“寻求学费资助2000元”。

很快,网名为“Miss Q”的人回帖,询问徐鹏的全名、手机号、就读院校和专业,然后说愿意帮助。徐鹏喜出望外,把银行卡号告诉对方,第二天就收到2000元汇款。徐鹏按这名“好心人”的建议,写了收条,用手机拍照后通过QQ传给对方。

徐鹏当时知道的是,“Miss Q”是“一家境外投资咨询公司的研究员”,需为客户“搜集解放军部队装备采购方面的期刊资料”,希望徐鹏协助搜集,作为资助学费的回报。徐鹏答应了,但没能在航海学校的图书馆找到相关资料,但“Miss Q”也未强求。

这么好赚的钱,让正在实习的徐鹏心理发生变化,他觉得实习“又苦又累钱又少”。2012年5月,徐鹏主动联系“Miss Q”,对方向他提供了一份“田野调研员”的兼职,月薪2000元。徐鹏所在的广东某大城市有一个军港码头和一家历史悠久的造船厂,他的“调研”工作就是到军港拍摄军事设施和军舰,到船厂观察、记录在造在修船舰的情况,并将有船舰方位标识的电子地图做成文档,提供给“Miss Q”。双方约定的传送方法是,手机短信约好时间,这边徐鹏把加密文档上传至网络硬盘,那边“Miss Q”立即从境外登录下载。

2013年5月,徐鹏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审查。23岁的徐鹏承认,他做“调研员”后不久,已意识到对方是搜集我国军事情报的境外间谍,曾因内心极度不安主动放弃学校的一些荣誉,但利诱当前,又难以拒绝对方。

“拉关系的钱全由公司出”

鼓动大陆学生报考涉密岗位公务员

广东5月4日披露的案件中,境外间谍“飞哥”利用“网上书店”、军事爱好者网站等渠道,7年来在广东收买利用12人,在全国20多个省市收买利用40人。“飞哥”所属的境外情报机构,同样通过网络渠道收买利用大陆学生。

从近年多起案例看,这家境外机构以20岁左右的在读高校生为主要目标,借助网聊工具、校园论坛、招聘网站等物色“调研员”。“受聘”学生先做一些搜集、整理、汇总的活,即便提供的信息不具价值,也会定期收到数百或数千元酬金。

当学生对这种快速收益上瘾后,间谍机构将进一步安排更有针对性和机密性的信息搜集任务。如果学生不从,对方威胁将此前的交易报给中国安全部门。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被发展为“情报员”,领取固定月薪,当控制力达到一定程度,境外情报机构开始安排和支配学生的就业选择和发展道路。

2012年下半年,浙江某重点大学毕业生宋飞(化名)在招聘网站投递简历。12月初,“市场研究公司专员李华”发来邮件,邀宋飞加盟。李华说,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在大陆投资的外资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宋飞的工作是搜集中央政府部门的政策研究资料和撰写调研报告,报酬在2000元-5万元不等,高质量报告奖金丰厚。

宋飞先后接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行业重组、能源产业发展等10项“调研课题”,他通过学校图书馆、论文期刊数据库、校内学术讲座等渠道搜集资料,向李华提交多份“研究报告”。其间,李华曾让宋飞到他所在高校台湾研究所搜集两岸关系材料,但宋飞不熟悉台研所的人事和情况,没能做成。

李华的要求逐渐深入,他要宋飞积极培养人脉,从政府和有官方背景的智库、学者那里抓幕后、听观点,“拉关系的钱全由公司出”。2013年1月,宋飞着手报考公务员,李华称全力支持,为让宋飞全心备考,还暂时停掉“调研课题”,并提供每月3000元生活补助。李华还对宋飞报考的基层公务员岗位提出异议,因为“对公司获取信息没有帮助”,建议报考省级机关、智囊和研究部门。

我国安全官员说,鼓动大陆学生报考省级或国家公务员、安全部门、军情机要等涉密岗位,是境外情报机构的惯用手段。

利诱对象包括未成年人

学校缺乏国家安全教育

据统计,广东5月通报的案件中所涉境外情报机构,2012年以来实施、证据确凿、被国家安全机关依法审查的网络策反境内学生案件,就有近30起,遍及中国大陆十多个省区市。之前境外间谍也对年轻学生下手,但2012年以来校园案发率上升,“这些机构越来越不择手段,利诱对象包括未成年人”。

知情者说,境外情报机构策反我国学生的套路一般是:网络锁定策反对象(不见面),开始只提简单要求,比如去图书馆查资料等,这些公开信息几乎没有情报价值,但持续联系、定期给钱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随着“诉求”深入,多数学生会觉察到对方身份,一些学生主动终止联系,一些人受威胁或贪利而继续配合。涉案学生多数是个体行为。较为恶劣的案例中,境外间谍会诱导、建议学生发展自己的同学。

2008年四川成都某高校发生一起“窝案”:本科生吴某通过网络电话Skype寻找英语聊友,结识自称“外籍华商”的境外间谍。吴某介绍同学冯某加入,冯某又在校内论坛发布招聘广告,吸收同校研究生刘某、赵某。4人均在联系初期即觉察到对方的间谍身份,但仍签订“保密工作合同”,先后提供国内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大量内部期刊资料,其中包括多份“秘密级”刊物。案发时,4人共获得报酬4万多元。

2011年,湖南湘潭曾发生一起性质较严重的策反案,涉案人是年仅16岁高中生张某。最初,张某在网上谎称自己毕业于军事院校,境外间谍主动与他接触,要求提供部队内部文件。张某收到对方汇来的400美元后,编造了一份“演习计划”,但难以蒙混过关。张某于是改口称,自己真实的工作单位是教育局,之后根据境外情报机构要求,他先后组织多名同学进入教员办公室,窃取“红头文件”。

按对方指示,张某开始接收快递包裹,并对包裹内夹藏的存储卡内加密资料进行处理,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出去。这些资料是一名被境外机构策反的我重要单位人员出卖的涉密资料。案发时,张某总计收取报酬2万多元人民币。

梳理相关案件发现,涉案学生初期防范意识薄弱,中后期无法克制贪念,且对自身行为的危害性和法律后果认识不足。目前,有效的安全观教育在校园和社会缺失。

手机随手拍“战胜”美国情报界

为境外提供情报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不仅学生,中国一些民众也缺乏国家安全和保密意识。

2010年12月22日,一辆小汽车行驶在成都一军用飞机场外的公路上。车内某人将手机伸到车窗外,拍下了一架被漆成黑色的喷气式歼击机在浓雾笼罩的机场地面滑行的照片,随后发上网。

美媒说,这个摄影者随手一拍,便“胜过了美国一年耗资800亿美元的间谍业”。这张照片被境外视为中国拥有“第五代”隐形战斗机歼-20的第一个明显证据。对美国军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而言,它的出现颇意外,因为他们没想到中国这么快就拥有歼-20。

很多中国军迷收集有关中国的最新式飞机、舰艇、导弹和陆上车辆的信息,上传到众多博客和论坛,让美国分析人士、记者、军事家和决策者都能获得这些信息。而这些军迷也意外成为中国境内的美国“事实上的间谍”。

按照我国刑法,为境外的机构、组织、人员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者情报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民生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