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实践探索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实践探索

“一户一策”,奏响精准脱贫攻坚最强音

—— 淮南市潘集区聚焦精准下足“绣花”功夫

来源:民生网2019-06-03 09:52:04

“一帮一”实现“手拉手”,“树龙头”壮大“钱袋子”,“防贫策”筑起“拦水坝”!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潘集区按照“聚焦精准、压实责任、多措并举、确保质量”的总体思路,“一户一策”下足“绣花”功夫,量身定制产业脱贫计划,切实为贫困户脱贫找好路子,打出一套颇具特色的组合拳,奏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最强音。

扶贫工作融汇“党建+” 引领脱贫新航程

典型案例:潘集区夹沟镇华李村属于非贫困村,但2014年集体经济为零,贫困人口发生率高达5.44%。96户贫困户多为因病、因残致贫。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成立专业合作社,与淮矿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建立了淮矿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华李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60余户贫困户参与基地生产经营,每户每年增收2400-3000元,让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39%。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万元。

“脱贫攻坚离不开精准的群众工作,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华李村驻村工作队队长李传发坦言:“抓党建、聚人心是促脱贫的主要法宝!”随着扶贫工作队进驻该村,与村支两委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心实意为民干事,以“传帮带”向贫困户传授“致富经”、开展暖民心活动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做好“领头羊”带领大家贫困户致富,为脱贫攻坚凝聚民心。

经验之谈:潘集区充分发挥“党建+”在脱贫攻坚中的核心引领和把脉定向作用,强化党组织主心骨作用,以党支部+公司+合作社+种养殖大户+贫困户的模式,率先把产业大户、技术能手、村组干部、党员致富带头人组织起来成立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规划用地、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产品标识“四统一”操作规范,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实现了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龙头”带动民企勇担当 产业扶贫拔穷根

典型案例:民营企业“佳益米业”公司与潘集区贫困村叶集村农户签定了订单优质水稻生产合同2800亩,其中包括45户贫困户。免费提供稻种、化肥,提供全程服务,以高于市场价格0.2元每斤的价格收购水稻,使农民每亩可增收200多元,为贫困村增收102万元。并吸纳贫困户两免贷款入股,兑付当年的分红利2800元/户;帮助“带资入股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每年都给予叶集村分红12000元,实现了企业和贫困村、贫困户三赢效果。

扶贫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症结把准脉,找准“穷根”,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潘集区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联动发展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有效做法,全区15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5564户贫困户增收,引导贫困户自我发展产业项目3089个,实现贫困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产业扶贫项目6420个,其中村集体产业项目56个,到户项目6364个,到户项目覆盖贫困户6142户。

经验之谈:精准脱贫靠产业,企业带动拔穷根。在扶贫实践中,贫困群众往往技术有限、规模有限、市场有限,致使农产品出现销售、转化和增值困难,直接影响脱贫攻坚和农民增收大计。为此,潘集区坚持企业发展与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相结合,探索推行龙头企业带动扶贫,初步实现了企业愿意带、农户愿意跟、利益联结紧、盘子做得大的“共生共进”扶贫模式,构建了企业与贫困户相融互推、同频共振的良性局面。

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导向 激发内生动力

典型案例:2010年,因为一场车祸,家住潘集区贺疃镇古路岗村的关廷春从此坐上了轮椅,为了治病四处举债。但灾难没有击垮他,他靠着自己的双手尝试养殖水蛭,2014年当年收入近3万元。从几分地到2亩地、7亩地,关廷春养殖水蛭的规模越来越大,2016年,他靠养殖水蛭顺利脱贫。

2017年,镇里和村里为他争取了8000元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他又开始了“套种养殖小龙虾”的尝试。

“靠帮助不是长久之计,得靠自己才能解决根本问题。”架河镇杨集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一手创办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了8户贫困户脱贫致富。除了在政策上让48户贫困户应得尽得,他还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针对无劳力的贫困户,利用土地流转,大户带动,提供锄草、打枝、光伏电站维护等岗位促进增收。针对有潜力的贫困户,争取贴息贷款,帮助残疾人苏辉夫妇养猪,好年景收入能达十多万元;陈多勇养鸡年收入1万多元,陶冠莲养羊最多达到20多只……

经验之谈:潘集区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深入总结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先进事迹,开展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宣讲活动,引导贫困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通过脱贫攻坚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同时,充分挖掘贫困群众自身发展潜力,引导有能力、有技术的贫困户自主发展;让有土地、有资源的贫困户出租土地分红增收;对有劳力、无技术的贫困户,让他们入园入社务工增收,激发自身动力迈向脱贫致富路。

党心民意汇聚,使命更兼深情,用情最深是民生。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讲述的是潘集区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动人故事,一个个坚实的脚印,夯实了贫困群众的脱贫基础。潘集区在扶贫攻坚工作中书写的每一个精彩篇章,都变成了贫困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实实在在、真真切切地改善着他们的生活。

李锐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