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独家报道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独家报道

毛主席的激励,让这个村学习热情持续60多年

来源:民生周刊2019-06-11 11:29:18

(原标题:《爱学习的高家柳沟村》)

5月底的一个下午,临沂市莒南县高家柳沟村的组织委员严汝恒和几个村民站在他流转的地头上,有说有笑地聊着什么,看上去轻松随意。

按照严汝恒的说法,他们在地头上看似很随意地拉呱,其实是在“学习”,他在向村民分享他几天前在一个农业培训班上学习到的种植方法和经验。

严汝恒说村民们这种爱学习的传统,在这个村子已经延续了60多年。自从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主席批示了“莒南高家柳沟记工学习班”之后,“学习”在村里就成了一件十分光荣的事情。

新型农民

严汝恒是一名退伍军人,也是土生土长的高家柳沟村人。2011年从部队回到村里,就被推选为村干部。

当时,备受关注的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的农民种植合作社模式,对高家柳沟村来说还很陌生。但是严汝恒通过自学、咨询,理解把握了相关政策,认为该模式值得尝试。于是他在村里率先流转了100多亩耕地种植芋头等经济作物,并取得了成功,他本人也几次获得诸如“临沂市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的荣誉。

“现在的一些成绩,都是通过不停地学习得到的。”严汝恒说,“学习”在他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

高家柳沟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沈德喜告诉记者,该村共有耕地3000多亩,目前一半以上的土地是由合作社在种植。对此,沈德喜用“学习文化氛围浓、接受新生事物快、相对周边村思维超前”来形容高家柳沟村的村民。

5月27日,莒南县妇联等单位在高家柳沟村组织了一次关于妇女健康保险的讲座,当场就有近10名村民报名购买了保费低保额高的保险产品。沈德喜等村干部后来了解到,同样的健康讲座和保险产品,在周边的村子响应者寥寥,一些妇女对健康保险还不甚了解。

不仅如此,在高家柳沟村,村民们对于网络、电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探索与试验,也明显早于周边村子。

“我们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但是因为不停地学习,村子变得很‘时尚’,追赶着新时代的各种潮流。”沈德喜表示,村子目前正在筹划一个田园综合体的项目,还有一个旅游观光项目也在快速推进中。

如今,人们已经很难将高家柳沟村和曾经的文盲村联系起来了,但是那段蜕变的历史在全村人心中已经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记工班起源

1954年,全国鼓励农村办农业合作社,可当时的高家柳沟村绝大多数村民连人名、地名都不会写,他们只能用画圈、画杠的土办法记工分。

“时间一长,村民们不但把之前记在脑袋里的数字忘掉了,就连圈、杠等符号也无法正确统计出工分,就成了一堆糊涂账。”沈德喜说,每到年终结账时就更乱套,村干部只好把社员们召集起来重新计算。这样,账目常出差错,社员们有情绪还不团结。

于是在当地就开始流传一句顺口溜,“社好办,账难算,不如趁早散。”

针对这个问题,高家柳沟村青年团支部提出了组织青年学文化,解决社内记工分问题的建议。后来,在党支部的支持下,村里创办记工学习班,利用晚上的时间,在社员厨房、院子里,由聘请的老师带着青年农民开展文化识字学习。

一位此前有参与过记工学习班的老人回忆说,当时的学习形式,采取集中学和分散学相结合的办法。学习班先从本村的人名、地名、农活名等常用的汉字学起,然后学习记账格式。他们通常用“做什么,学什么”的办法,比如春天送粪,就学“送粪”两个字;遇到庄稼“虫害”就学“虫害”两个字。

结果,经过两个半月的学习,115名青壮年学员中,有19名能胜任记工员,92人能记清自己的工账,解决了记工困难、账目不清的问题。

1955年,在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即将到来的时刻,毛泽东主席对《莒南县高家柳沟青年团支部创办记工学习班的经验》一文作了长达800多字的重要批示,肯定“这个经验应当普遍推行”,称赞“高家柳沟村的青年团支部做了一个创造性的工作”“令人十分高兴”。

让学习成为底色

在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的鼓舞下,高家柳沟村珍惜荣誉,村民们变得更加勤奋,村子始终走在农村建设发展的前列。沈德喜说上世纪80年代,高家柳沟村成为全县第一个吃上自来水的村庄。

近些年,为了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高家柳沟村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定期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村里有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我们还筹资150万元建设了希望小学。恢复高考后,高家柳沟村先后走出了520多名大学生。”从1999年就开始担任高家柳沟村党支部书记的沈德喜对此十分欣喜。

为了改善村容村貌,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去外地学习、考察。“我们筹资200多万元实施了旧村改造工程,完成4公里主街加宽任务,又投资68万元对全村近4公里主要街道进行了硬化、亮化、美化,完成了田间机耕路硬化,平整的水泥路改写了百姓走泥巴路的历史。”沈德喜说,该村连续13年获得全镇综合性发展评比第一名。

坐落在高家柳沟村村部文化大院里的“毛泽东为高家柳沟批示展览馆”,近些年也成了莒南县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在展览馆内,一张张陈列的老照片把该村从上世纪50年代创办记工识字班,80年代学科技扫科盲,90年代学市场知识、搞活经济,高家柳沟村不断用“学习”这把金钥匙摆脱贫困,实现发展的进程清晰展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续发扬‘记工班’精神,努力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沈德喜说重视教育,重视学习,将成为这个山村长久的底色。

□ 《民生周刊》记者 郭鹏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