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时政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时政

协同发展 时至势成 区域一体注入强大“国家动力”

来源:人民日报2014-08-08 10:44:18 协同发展 时至势成

摘要:国家提出区域一体化设想由来已久,但实际成果一直“难产”。近日,随着多项一体化协议的出台,在政策的强推下,京津冀一体化终于正式亮相。

协同发展 时至势成

区域一体注入强大“国家动力”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天津武清区的台头村,是津冀之间的一个普通小村庄。

即便脑力仍健的老人,也很难讲清村子属地的变动历史:一会儿天津,一会儿河北,一会儿又回天津。

对于46岁的村民马全旺来说,看似复杂的变化其实模糊而又细微。乡音未改,民俗如故,老辈与在河北的亲戚仍旧走动。

燕赵自古是一家。

同处燕山之南、太行之东的京津冀,山同脉,水同源,文同根。不必追溯久远,仅仅上个世纪,北京(时称北平)、天津就曾先后做过河北的省会。河北唯一一所“211”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至今还坐落在天津。

30余年了,三地一体化的呼声从未间断,各种合作从未停止,但在学界、舆论眼里依然只是“起大早、赶晚集”“雷声大、雨点小”。

直至今年2月26日,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善弈者谋势”。这一回的协同发展,可谓时至势成。

势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是势;

行政区经济日益向经济区经济转变,这是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渐次推进,这是势;

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京津冀明显是匹“小马”,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一体化程度等,与珠三角、长三角都有明显差距,需要尽快做大总量、提高质量,成为新的增长极,这是势;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需要广袤的北方经济腹地作为支撑,京津冀不可或缺,这是势;

大城市病越来越重,京津与周边发展差距在拉大……各干各的无法独善其身,这些都是势。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和样板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

“习总书记亲自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伟大实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说,北京市要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城市,京津冀协同发展更是必由之路,也是唯一选择。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作出的重大部署,适应国家改革发展要求,回应社会各界关切,恰逢其时,水到渠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说。

“京津冀协同发展给河北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大势未到,事倍功半;大势已到,事半功倍。”河北省委书记周本顺说。

审时度势,是韬略,更是担当!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京津冀区域规划,10年过去仍在打磨。前几年,甚至连规划范围应多大、规划名字叫什么的基础性问题,都尚有争议——不难想象,真正推进,难度会有多大!

三地“捏不到一块”的老问题,这一次被注入了“国家动力”,变得豁然开朗——

不到3个月时间,北京市委连续召开三次全会。“史无前例”的高规格,一条红线清晰可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率先示范,主动作为,以更大的视野、在更大的尺度上谋划和推动首都工作。

同样高规格、高频度,天津、河北的决策层,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谋划。

部署“趁热打铁”,行动“快马加鞭”

在北京,非核心功能的疏解加快推进,动物园、大红门两大服装批发市场整体外迁已成定局,北京凌云化工落户河北邯郸,一个半月即完成整体搬迁,新生产线已经建成并开始试生产;

在天津,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治、交通网络互联互通、科技合作和高端产业对接紧锣密鼓;

在河北,压减过剩产能的“6643”计划如火如荼,与京津开展产业对接、签署合作协议的消息接踵而至……

“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目标既定,方向已明,京津冀三地热起来了,急起来了,动起来了,形成共识的事先抓起来了!

融合发展 同生共兴

竞合共赢破解各自发展难题

北京要解决遇到的突出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天津、河北要实现更好发展,需要连同北京发展一起来考虑

骤雨初歇,天空挂出一道彩虹。天幕,云霞艳丽;呼吸,清凉通透。

6月6日,北京。整座城市的神经,因彩虹而拨动——照片在人们手机中疯转,末了,不忘留下意味深长的一问:“这里是北京,信吗?”

更多的时间里,雾霾成了北京人调侃的话题。“自强不吸”“十面霾伏”……戏谑般的新词,透着焦虑和无奈。

北京愈发揪心的“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爆点”。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房价高涨……容量超载,居京不易;

蓝天难见、繁星无影、河水断流……生态警报,声声刺耳。

“北京城市病的表象是人口过多,但‘病根’是功能太多。”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说,城市功能并不是多多益善,存在过犹不及的问题。

再次审视自身,如何精准定位?北京的思路开始廓清——

首都功能不再大而全,只盯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四个“中心”;城市功能是北京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离不开,丢不了;区域性物流、专业市场等区域功能属非核心,是疏解的重点;此外,过度承担了满足外来人口教育、医疗需求的压力,也迫切需要外导……

治病要治根。为北京“减负”,需要跳出北京看北京,需要“第二空间”,需要“第二落点”。

“解决好北京发展问题,必须纳入京津冀和环渤海经济区的战略空间加以考量,以打通发展大动脉……”中央决策层的目光,投向京津冀这片21万多平方公里的战略空间。

拥抱协同,河北人期盼最多

河北省涞水县蘧家磨村,跨过村东头的一条马路,就是北京。路东的房山区郑家磨村,是村民们多年来艳羡的对象。

“这边饮水靠打井,那边自来水通到户;这边护林苗木补贴一亩才300元,那边3500元;这边村支书月工资400多,那边3000多……”一路之隔,恍若两个世界。蘧家磨村委会主任黄长顺每次细说,不免唏嘘。

2012年,河北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860元,仅相当于北京的17.8%、天津的22.9%、全国平均水平的63.1%。发展不足的短板,河北最明显。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7立方米,只有全国的1/7,却在近5年来累计向北京供水16亿立方米;生态屏障带、水源涵养地……拱卫京畿的责任,河北最重大。

既要化解过剩产能、治理大气污染,又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防止换挡失速——爬坡过坎的考验,河北最严峻。

河北省省长张庆伟说:“要在努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加快建设全面小康的河北、富裕殷实的河北、山清水秀的河北。”

错位共赢,天津人渴望最深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年设计客运量2500万人次,去年实际吞吐量刚到40%。距离不过百公里、高铁仅仅半小时,首都国际机场的同期客运已达8371.2万人次,三条跑道均已接近饱和。

“北京吃不了,天津吃不饱。”玩笑似的一句话,点出天津人心里的纠结。

面对北京的巨大磁场,“北方经济中心”天津,一度沉寂。新世纪新阶段,滨海新区演绎传奇,天津开始“二次崛起”,重拾“北方经济中心”的雄心再次激荡。只是,“双子星”如何唱好“双城记”,依然是天津绕不开的难题。例如,金融中心是天津人念兹在兹的梦想,可各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几乎都在北京,天津的金融中心梦如何实现?

天津市市长黄兴国说:“天津与北京的城市定位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天津将积极借助首都优势,在协同上下功夫,在错位上做文章。”

发展中的京津冀,各有各的坡与坎。攻坚克难,三地必须挽起手,同进退——

天津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中的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日前启动,与往年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纳入重点研究课题。不同凡响越来越多:三地规划不再闭门造车、互相保密,省级层面“规划同图”已经破冰启动。

从“有利于天津、河北可持续发展的事我们积极干,有利于天津、河北破解难题的事我们主动做”,到打通“断头路”、共建产业园、共建北京新机场,三地之间互动热络,“共同体”的节奏快速有力。

“京津冀都有利用外部资源来为自己注入新动力进而支撑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认为,三地不能再走传统“竞争大于合作”的老路,只有合作协同、借势借力、共建共享,才能破解各自的难题,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

创新发展 剑指全局

深化改革精耕国家级试验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京津冀协同发展,始于一域,剑指全局。

跳出三地看协同,是国家战略的大棋局:不仅仅是解决北京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也不仅仅是解决天津、河北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的需要,而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优化社会生产力空间结构、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重大的国家战略,重大的国家使命。

京津冀的国家使命是什么?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河北曹妃甸。来自北京的考察队伍,一拨又一拨。首钢在这里打响了北京产业转移的“第一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鼓点下,京冀两地日前签署协议,共建曹妃甸产业园,打造区域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平台。坐拥钻石级天然深水大港,集聚了10年发展能量,承载着河北人“光荣与梦想”的曹妃甸即将迎来新腾飞。

两位数的轨道上飞驰多年,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速调至中高速。发展“新常态”,呼唤增长新动力。

面积2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个亿,京津冀的经济总量仅占全国一成左右。无论是放眼巴黎、东京、首尔、大伦敦等世界首都经济圈,还是比之长三角、珠三角,标注新高地,京津冀空间无限。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所长孙久文认为,连片、成带发展,是中国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源,京津冀地区发展潜力巨大,如果能量得以充分释放,将有望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增长极。

——新型城镇化的“探路者”

镶嵌在京津之间,面积与上海浦东新区相当——河北三河、大厂、香河三县,搞成大城市,最有条件、也来得最快。

“但我们限制它,划定生态红线,1/3是耕地、1/3是森林、1/3是建设用地。”虽然城镇化率仅为48.12%,但打造区域优化城市布局的支撑区,河北的决策层不“贪大求快”。他们的思路是“近小远大”,不顺着京津的边摊大饼,留足生态空间,努力走出生态文明新路。

新型城镇化开局之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横空出世,决非巧合。如何实现要城市化但不要“城市病”?特大城市孤岛式、割裂式、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怎么调整?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如何理顺?京津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其他地方或迟或早、或多或少都感同身受。

优化城市群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建立“多中心城镇网络”,由圈层布局走向轴带拓展,由行政分割走向区域城镇融合,由点状发展走向有机联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共同繁荣,促进包容性发展——诚如专家所言,京津冀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将是“重构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试验田”。

——改革开放的“试验田”

“多地通关,如同一关”,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改革7月1日率先在北京与天津海关之间实现,10月1日拓展到河北省。货物跨关区申报放行,企业无需奔波两地,最快不到一分钟搞掂,成本下降二三成。

“京津尝得头啖汤!”向来得风气之先的长三角、珠三角,争取10月1日同步复制这项改革。

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三个行政区——行政区经济与经济区经济的纠结,京津冀感受最深。

既要跳出“一亩三分地”、又要种好“一亩三分地”,京津冀面临重重考验。

“‘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敢于深化到京津冀这样的老大难问题中去,啃了硬骨头,才能产生改革的深度效应。”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王曙光说。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从横向间的税收分享到生态补偿,哪里有行政壁垒,哪里有制度难题,就从哪里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不光靠简单的来回相互走动、光靠孤立地签订几个协议,而是注重用改革创新,从根儿上解决“不协同”背后的利益协调难题。

创新区域发展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开放深度、广度,打破传统的分割式治理体系,京津冀正携手开启又一场大试验。

落子京津冀,改革新棋局。

渤海湾畔,洪波涌起,这片中国最受关注的热土,注定将再次被历史瞩望。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