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文化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广东鸡山牛歌对歌会继承传统再谱新篇

来源:民生网2019-07-30 15:32:19

“历史名镇唐家湾,经济文化谱新篇。今日鸡山昔日梦,老少村民尽开颜。”这是唐家湾鸡山村的村民,在中秋对歌会上有感而发、现场作词、即席演唱的一首鸡山牛歌。

鸡山牛歌传承人唐贻程在中秋歌会上

珠海市唐家湾鸡山村位于香洲区,与香港隔水相望。该村背靠草木蓁蓁的凤凰山,面朝泱泱无边的南中国海。这里的村民世代亦农亦渔,渔舟唱晚;崇文重教,生活富庶,是珠海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社区之一。

鸡山牛歌起源于明末,原是村中牧童放牛时,悠闲自得自编自唱的小调。随后,逐渐发展成为老少咸宜的中秋节对歌会;进而发展成独具特色的鸡山村习俗。每年的八月十五中秋节和喜庆丰收的日子,村民们便自发地聚集在村里的晒谷场上挂起灯笼,摆好长凳和八仙桌,桌上摆放些月饼、茶果、花生、菱角、柚子、芋仔等吃食举办对歌赛歌活动。歌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歌颂未来的美好憧憬。

鸡山牛歌延续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2012年,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被评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唐家湾镇的大学生村官唐健衡介绍,鸡山村是历史文化名镇唐家湾的一个自然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的人都是从小听着鸡山牛歌、唱着鸡山牛歌长大的,包括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为代表的鸡山名贤们,他们从小受到鸡山牛歌文化氛围的熏陶。夯实了立身处世的基础;开拓了博学多才的见识。

唐健衡说,2006年,唐家湾文化站下乡搜寻非遗。专家走街串巷,挖掘考察。发现鸡山牛歌内容多为写真人写实事,记录历史,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定为文化珍宝,是含金量很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非遗,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于是,他们马上找到“鸡山牛歌传承人”唐贻程老先生,请唐贻程出山,收集整理鸡山牛歌。

唐健衡介绍,唐贻程老先生听说文化部门要来收集牛歌,立即投入到紧张的收集工作中。他每天每夜都在追寻回忆小时候听过的唱过的牛歌,想起一首,就马上写在本子上。经过几个月的日夜奋战,唐贻程收集了80多首牛歌,并编印成小册子。

唐贻程教唱鸡山牛歌(珠海市文明办提供)

自从鸡山牛歌得到恢复,唐贻程老先生主动请缨,承担起牛歌的教唱工作。七年来,他不但坚持义务教唱当地的村民学唱牛歌,而且风雨无阻地坚持到唐家小学、唐国安纪念小学、唐家中学等学校教唱孩子们学唱牛歌。可喜的是,唐家中学正式把鸡山牛歌搬上讲堂,每个班都设了牛歌学习课程。唐家中学的文艺队学生,因为演唱牛歌,荣获很多文艺比赛的奖项。其中《中秋对歌》,获得了珠海市少儿花会金奖。

14岁的孙嘉怡,刻苦利用所有业余时间跟着唐贻程爷爷的视频练,每练好一首牛歌,孙嘉怡要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取得很好的成绩,成为唐家中学文艺队的女主唱。她深有感触地说:“学习牛歌,可以了解很多鸡山村的历史故事和传统习俗,尤其是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的故事,对我们的学习很是鼓励。唐国安老前辈很小就与詹天佑、唐绍仪等人入选清政府公派留美幼童生赴美学习。唐国安老前辈是我们的学习榜样”。

如今,中秋对歌会,老、中、青、幼四代同台演唱。尤其是听到稚嫩的声音演唱着古老的牛歌时,别有一番普及传承、后继有人的味道。

(吕仲涛 莲启)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