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扶贫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

宁夏彭阳脱贫妙招多

来源:民生周刊2019-08-20 15:56:19

摘要:就在2019年4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彭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90后陈泽恩2011年考上大学时,连学费都交不起,2015年大学毕业后,他回家搞起了蜂蜜事业,如今家庭年收入最高可达到50万元。

35岁的丁生梅育有两女一儿,自从在政府补贴下开始养牛,家庭年收入达到7万元,相比之前翻了7倍多。

郭明今年58岁了,记者遇见他时,他正带着小孙子查看自家的田地。郭明家里的12亩地都种上了万寿菊,每亩地一年可赚2700元左右,问起收入他很是自豪。

8月12日至14日,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在宁夏彭阳县举行 “巩固脱贫成果,深化对口帮扶”系列活动。早在2001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已开始对彭阳进行对口帮扶,18年来,引资引智,献计献策,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超过6100万元。

就在2019年4月,经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彭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而上述的三位村民,皆来自宁夏彭阳,他们的家庭陆续摘了贫困帽,正是彭阳全县脱贫的缩影。

培育中华蜂 酿出甜蜜水

陈泽恩说起来算是个“蜂三代”,只是父辈们此前养蜂并没有成规模,“我大学毕业后就回乡养殖中华蜂,改变了毁巢取蜜的原始饲养方式,进行箱式饲养,不但能定期取蜜,提高产量,还能保护和壮大蜂群,饲养效益增长数倍。”

借助彭阳县孟塬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退耕还林还草优质的蜜源,以及孟塬乡的政策扶持,陈泽恩的“甜蜜事业”风生水起,全家一年收入最多可达50万元。他还在当地政府帮扶下,又带动了100多户村民养殖中蜂,为养殖户定期举办养蜂技术培训,上门做技术指导,手把手传授养蜂技术。

在孟塬乡,像陈泽恩这样的养蜂带头人不止一个,在他们的带动下,全乡养蜂户被辐射量达306户,养蜂总量达到2680箱。通过在全乡推广中华蜜蜂“框养”技术,产蜜周期由半年缩短到15-20天,蜂蜜产量也有所提高,每箱每次产蜜在4公斤以上,每箱每年产蜜9次,预计全乡蜂蜜年产量96480公斤,年产值964.8万元。

“我有很多同学毕业都留在了大城市,但是我喜欢自由,如今在家乡有了自己的事业就是一种幸福。”陈泽恩看着自家的养蜂基地,说起当初回乡的决定毫不后悔。

▲陈泽恩向记者展示中华蜜蜂“框养”技术。刘烨烨/摄

栽下脱贫苗 结出希望果

在彭阳的沃土上,大片的万寿菊随处可见。2016年,孟塬乡赵山庄村村民郭明种植了5亩万寿菊,到了2019年,他已经将家里万寿菊的种植面积扩大到了12亩,“种万寿菊收成好,每亩地一年能挣个2700元左右,我们都乐意,儿女今年也都回来了,帮着我一起干。”

▲看到收益好,郭明今年种了12亩万寿菊。刘烨烨/摄

事实上,孟塬乡把中药材、万寿菊种植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的主要产业,2019年已经打造了“千亩万寿菊种植示范区”、“千亩中药材种植示范区”各一个,辐射带动全乡形成了1.179万亩“零残留”中药材、4138亩万寿菊。

彭阳县委书记赵晓东介绍说,目前彭阳全县正在深入推进“四个一”林草产业试验示范工程。立足彭阳气候、土壤、光照、地形等自然条件,对全县“四个一”林草试验示范工程规划布局,宜树则树、宜苗则苗、宜花则花、宜草则草,选准适宜彭阳种植、突出彭阳特色的“一棵树、一株苗、一枝花、一棵草”。

“一株苗”正是中药材种苗。宁夏恒原朝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彭阳县招商引资的企业之一,该公司孟塬乡种植基地经理王龙介绍说,公司在彭阳承包了土地后,主要种植黄芪、黄芩和党参,这三样都是中药常用成分,价格稳定,能够保证老百姓的稳定收益。此外,由于中草药种植产业几乎全年都需用工,还为周边老百姓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

▲王龙说今年的黄芩长势很好。刘烨烨/摄

“一棵树”工程在红河镇红河村,正开展得如火如荼。红河试验示范园主要引种烟富3号苹果520亩,同时还试种了柿子、樱桃、枣树等,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引领、科技支撑、合作社与农户参与”的模式,吸纳周边贫困户就近务工,每年支出劳务费用100万元。

红河镇党委书记郑小义向《民生周刊》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有一个亿元的大目标!红河镇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镇种植1万亩苹果,目前一亩地收入是1万元,这样到了2022年,我们就可以打造一个亿元产业。”

▲郑小义说起苹果树的挂果情况如数家珍。刘烨烨/摄

大力养肉牛 收获致富景

问起彭阳主要产业是什么?彭阳县上上下下的干部都会回答“草畜业”。而这其中,古城镇的草畜业更是成了全县的排头兵,古城镇人大主席李剑对《民生周刊》记者说,“我们古城镇家家种草、户户养畜,无论在技术还是数量,都在全县乃至全市领先。”

目前古城镇牛存栏1.7万头,羊2.5万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1家,家庭牧场18个。草畜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40%以上。其中,任河村立足当地传统饲草种植和肉牛养殖优势,创新“支部+协会+农户”模式,走出了一条“小群体大规模”肉牛养殖致富之路。

据任河村党支部书记杨生科介绍,早在2012年,任河村就组建了彭阳县古城镇山牛源肉牛科技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养殖牛100头以上,年加工青饲草1000万吨,每年可创利润70万元。

李剑说:“任河村已经形成了集养殖、种植、饲料加工配送为一体的产业链,周边群众受益粗略估算每年近1千万元。这条产业链既满足了周边养殖户饲料需求,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养殖效益,实现了企业发展和群众致富的双赢。“

丁生梅正是任河村的村民,两年间她养了12头牛,政府给了财政补贴5000元,如今她的家庭年收入从不足1万元到7万元。问她养牛累吗?她笑着回答:“一点都不累,只要牛不生病,一天就操心两次喂食,就是生病也不怕,村里头都有专家,经常给我们上课培训。“

▲丁生梅养牛已轻车熟路。 刘烨烨/摄

(记者 刘烨烨)

(责任编辑:罗芳菲)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