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周刊

微信
微博
微博|微信

扫一扫,用微信浏览

|客户端
阅读动态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 读书 > 阅读动态

有声书来了,别再说没时间读书

来源:工人日报2019-09-06 17:00:09

有消息说,有大约30%的国人已经习惯“听读”有声书,也就是时下热络的听书。

这个数据从何而来不太清楚,不过,据一家知名机构的报告称,去年中国有声书市场就已经达到46亿多元的规模,今年则有望突破63亿元。与此同时,英国出版商协会近日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该国有声书的销售额激增了43%。

显然,有声书市场的风生水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听读版”书籍无疑对全民阅读的诉求也会带来良好的助益。

先说一下个人的体会——今年以来老眼昏花的俺“听”了几十本书。

从现实的情形看,有声书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数字图书,可以看,也可以借助软件“听读”。

此类书不仅广泛存在于阅读媒体和网络中,比如各种阅读APP,而且得到大块头的线上书商倾情推广。另一类主要是出版机构出品的真人朗读版有声书——也是电子书。这类书目前主要是文学和教育类产品,有点从前录音带产品电子化的味道,可以线上听,购买下载后,线下也可以品味。

两类书都基于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和便捷,共同点是拿着手机,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自己根据个人偏好购买选择的书籍。不同之处是软件识别阅读的声音还比较生硬,而真人阅读多一份声情并茂的情趣。

比较起来,长处可能是短板,而短处却也有优势。

我个人比较倾心硬朗的“机器”阅读,虽然机械呆板,但可以调节语速,这样比较节约时间,再就是对内容理解的自我把握,不像人声阅读那样,充满着阅读者个人的“偏见”。怎么说呢,就如诗歌朗诵那样,每个朗读者诵读的轻重缓急都是不同的,问题是,就语言文字来说,每每歧义遍布,如果阅读者没有足够的文化功底,而是像演员那种似是而非地“表演”,很可能会把听书客带沟里去。实际上,就算真的对作品有深入了解,情感阅读也会有瑕疵——可能会把你的哈姆雷特扭曲成他(她)的王子。

当然,情真意切地渲染作品或有助于作品的鉴赏,所以不敢一概而论。

就个人感觉来看,人声阅读版最不能接受的是那些为了衬托情绪和感情的抑扬顿挫,往往给人磨磨蹭蹭的感觉,慢得有点烦人,一本两小时可以听完的电子书,如果想领略声音里有“音容笑貌”的真人阅读版,你可能不得不耗费数倍的时间。就我所知,人声阅读版似乎不能调节语速,所以时间上比较被动。想一想,真人阅读这种事,语速也不好调节——谁知道会变成什么样的“鬼音调”。

再有一个问题是,有声书似乎不太适合非故事(文学)书籍,那些需要反复琢磨的文字还是眼睛看心里想才妥当。比如我吧,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听了3遍,结果,最后还得亲自用眼睛阅读才留下点印象。

至于有声书挑战纸质书(或者文字书)的论调,就目前的现实状况分析,心平静气地说,不值得一驳。且不说那些写论文,或者还有抄文章的大侠必须标注引文的出处——总不能说引文在阅读版的哪个时段吧?就算是不写(引用)文字,或者还可以忽略眼睛阅读习惯的偏好,实际上听书很容易走神,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是难免的,远远不如边看边琢磨那样入心,还是在时间上“颠三倒四”来回反复看字的自由斟酌读得更透彻。

总之,知识性、故事性的作品听起来不错,但思想性、逻辑性的书籍就不太适合选择“听读版”。

以上就“阅读版”书籍的事说了这么多个人观点,其实未必能对应您的体验,如果您也有真真的经验,那就当我是闲扯,如果您还没有加入阅读的队伍,或者还没有对有声版书籍下手,那不妨将之看作一个或许有益的参考。

行文到此,我想到另一个相关的有声书数据,据称有声书追逐者多是孩子和老人,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启蒙教育类音频在幼教方面的优势,另一面也是“老眼昏花”局面下转而去劳顿耳朵的关系。如果现实情形真的如此,那还是有点遗憾的。不管怎么说,我认为“听书”这种新生事物,追逐的主力还是应该被朝气蓬勃的群体占据。

我想说的是,不管属于哪类群体,随着多种形式、多种类别的有声书登场,恐怕没有机会以“没时间读书”来糊弄自己了,我们可能没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安静地坐下来读书,但这种说法遇到“听书”的时候显然就难以成立了。

至于听书对您来说到底会是什么样的感觉,这其实不太重要,重要的是,您可以在做“闲杂”事务的时候,比如做家务、步行锻炼、健身的时候,一边做事一边听(阅读)书籍,可以在堵车的路上,在漫长的上下班时段,“听读”自己想看的书卷,像听音乐一样。即便是专心度不足也没关系,您可以反复听某一段、某一章,直到听个真切明白——如果您愿意的话,反正都是“没法用”的时间片段。

所以说,别再说没时间读书啦,您有的是时间,就看您读不读书了。

 

(责任编辑:贾伟)

合作单位

友情链接

民生网新闻热线:010-65363346  010-65363014        投稿邮箱:msweekly@sina.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027        举报邮箱:msweekly@sina.com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254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80029    |    京ICP备10053091号-5    |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